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问题、动机与目的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现状、创新点、方法 | 第11-18页 |
第2章 江淹及其《杂体诗三十首》的文学思想 | 第18-50页 |
2.1 《杂体诗三十首》总述 | 第18-20页 |
2.2 江淹生平与交游 | 第20-31页 |
2.2.1 江淹其人总述 | 第20-27页 |
2.2.2 江淹与袁炳 | 第27-31页 |
2.3 江淹的佛道精神 | 第31-36页 |
2.4 《序》对王充《论衡》、葛洪《抱朴子》思想的接受 | 第36-44页 |
2.4.1 《序》对《论衡》、《抱朴子》中思想的借鉴 | 第37-41页 |
2.4.2 江淹接受王充、葛洪思想的原因 | 第41-43页 |
2.4.3 《序》对王、葛接受的文学意义 | 第43-44页 |
2.5 江淹对陆厥文学思想的影响 | 第44-50页 |
2.5.1 陆厥 | 第44-45页 |
2.5.2 陆厥与江淹的文学观 | 第45-48页 |
2.5.3 陆厥对江淹文学思想接受的原因 | 第48-49页 |
2.5.4 陆厥对江淹思想接受的意义 | 第49-50页 |
第3章 《杂体诗三十首》与江淹赋 | 第50-62页 |
3.1 江淹赋作 | 第50-51页 |
3.2 赋作与《诗》的关系 | 第51-57页 |
3.2.1 赋作为《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 第51-52页 |
3.2.2 《诗》与赋作都既是摹拟也是创造 | 第52-53页 |
3.2.3 《恨赋》、《别赋》中“典型感情”是《诗》选拟作品的情感母题 | 第53-57页 |
3.3 《诗》与赋作中的文学本源论 | 第57-62页 |
3.3.1 江淹首创“人际感悟”、“社会变迁”作为诗歌发生的根源 | 第57-58页 |
3.3.2 题材本源:《诗》与赋作全面概括江淹时期的文学题材种类 | 第58-59页 |
3.3.3 风格本源:《诗》与赋作共同奠定了江淹以悲怨为主的作品风格 | 第59-62页 |
第4章 《杂体诗三十首》中玄言诗到山水诗的发展沿革 | 第62-86页 |
4.1 江淹摹拟玄言诗的起源发展流变 | 第62-69页 |
4.1.1 阮、嵇诗中玄意的发端(以嵇康为例) | 第62-69页 |
4.2 江淹首次肯定玄言诗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第69页 |
4.3 《殷东阳兴瞩》、《谢仆射混游览》中山水诗的发端 | 第69-73页 |
4.4 《谢临川游山》与《谢光禄庄郊游》比较看山水诗发展流变 | 第73-78页 |
4.4.1 拟二谢诗歌与被拟原作 | 第73-76页 |
4.4.2 江淹眼中二谢诗歌的体制渊源 | 第76-77页 |
4.4.3 拟二谢诗歌的意义 | 第77-78页 |
4.5 江淹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摹拟 | 第78-86页 |
4.5.1 首次确立陶渊明对田园隐逸诗的开创地位 | 第78-82页 |
4.5.2 拟陶氏田居诗的原因 | 第82-85页 |
4.5.3 拟陶田居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 第85-86页 |
第5章 江淹对魏晋宋典型诗风的摹拟 | 第86-95页 |
5.1 《陆平原羇宦》与原作比较分析 | 第86-87页 |
5.2 “魏制”到“晋造”:从拟曹植诗到拟陆机诗 | 第87-90页 |
5.2.1 拟曹植诗《陈思王赠友》 | 第87-90页 |
5.3 从“晋造”到“宋歌”:对元嘉三种典型诗风的选拟 | 第90-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