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测《仁王经疏》的佛法护国思想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3页 |
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7-8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7-8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8页 |
2. 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2.1 关于圆测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2.2 《仁王经》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3 “佛法护国”思想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4. 章节安排 | 第12-13页 |
第1章 圆测及其《仁王经疏》 | 第13-30页 |
1.1 圆测其人 | 第13-17页 |
1.1.1 圆测的生平 | 第13-14页 |
1.1.2 圆测的思想传承 | 第14-17页 |
1.2 《仁王经》的汉译和注疏 | 第17-22页 |
1.2.1 《仁王经》的汉译 | 第17-20页 |
1.2.2 《仁王经》的注疏 | 第20-22页 |
1.3 圆测《仁王经疏》的结构 | 第22-28页 |
1.3.1 科判 | 第22-24页 |
1.3.2 经意与经题 | 第24-25页 |
1.3.3 经体与经宗 | 第25-27页 |
1.3.4 经用 | 第27-28页 |
1.4 圆测《仁王经疏》的特点 | 第28-30页 |
1.4.1 圆测《仁王经疏》的唯识内容 | 第28-29页 |
1.4.2 圆测《仁王经疏》的唯识特点 | 第29-30页 |
第2章 佛法护国的内容 | 第30-46页 |
2.1 护国的缘起、原因及功效 | 第30-34页 |
2.1.1 护国的缘起 | 第30-31页 |
2.1.2 护国的原因 | 第31-32页 |
2.1.3 护国的功效 | 第32-34页 |
2.2 护国的主体与客体 | 第34-37页 |
2.2.1 护国的主体 | 第34-36页 |
2.2.2 护国的客体 | 第36-37页 |
2.3 护国的途径 | 第37-46页 |
2.3.1 “内护”与“外护”的内容 | 第37-43页 |
2.3.2 “内护”与“外护”的关系 | 第43-46页 |
第3章 佛法护国的意义 | 第46-59页 |
3.1 佛法与护国 | 第47-50页 |
3.1.1 “佛法护国”概念释义 | 第47-49页 |
3.1.2 《仁王经》佛法护国思想实质 | 第49-50页 |
3.2 佛法与政治 | 第50-55页 |
3.2.1 历代佛法护国运动 | 第51-54页 |
3.2.2 佛法护国的目的 | 第54-55页 |
3.3 佛法护国的当代价值 | 第55-59页 |
3.3.1 正确认识佛法护国的意义 | 第55-56页 |
3.3.2 佛法护国的当代价值启示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