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岩体流固热耦合作用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围岩水力劈裂分析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 第19-28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9-20页 |
2.2 输水系统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 第20-25页 |
2.2.1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第20-21页 |
2.2.2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 第21-25页 |
2.3 上游输水系统设计简述 | 第25-26页 |
2.3.1 排水廊道系统 | 第25-26页 |
2.3.2 高压钢管管壁外排水系统 | 第26页 |
2.4 运行期间输水系统渗水情况及工程处理 | 第26-28页 |
3 输水系统区域流固热耦合作用分析 | 第28-44页 |
3.1 输水系统区域流固热耦合分析模型 | 第28-43页 |
3.1.1 流固热三场全耦合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3.1.1.1 流动方程 | 第28-29页 |
3.1.1.2 能量守恒方程 | 第29页 |
3.1.1.3 力学平衡方程 | 第29-30页 |
3.1.2 基于COMSOL全耦合分析的实施 | 第30页 |
3.1.3 输水系统区域流固热三场耦合计算分析 | 第30-34页 |
3.1.3.1 三维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取值 | 第30-33页 |
3.1.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3.1.4 讨论 | 第34-43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下平段围岩地质雷达探测 | 第44-66页 |
4.1 测区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 第44页 |
4.2 地质雷达探测原理 | 第44-45页 |
4.3 探测方法及测线布置 | 第45-47页 |
4.4 探测成果及分析 | 第47-65页 |
4.4.1 A1排水廊道 | 第47-49页 |
4.4.2 B3排水廊道 | 第49-51页 |
4.4.3 A3排水廊道 | 第51-54页 |
4.4.4 B1排水廊道 | 第54-56页 |
4.4.5 B2排水廊道 | 第56-58页 |
4.4.6 A2排水廊道 | 第58-61页 |
4.4.7 5 | 第61-63页 |
4.4.8 6 | 第63-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高水头作用下输水隧洞围岩水力劈裂分析 | 第66-76页 |
5.1 高压隧洞发生张拉型水力劈裂分析 | 第66-68页 |
5.1.1 高压隧洞围岩裂隙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 | 第66-67页 |
5.1.1.1 当隧洞壁面和岩体内没有节理裂隙时 | 第66页 |
5.1.1.2 洞室壁面没有裂隙但岩体内有深埋裂隙时 | 第66-67页 |
5.1.1.3 洞室壁面有节理裂隙时 | 第67页 |
5.1.2 张开型裂缝失稳扩展时的临界水压力值 | 第67-68页 |
5.2 高压隧洞发生压剪断裂情况研究 | 第68-70页 |
5.3 高水压作用下岔管围岩的水力劈裂分析 | 第70-75页 |
5.3.1 地应力资料整理分析 | 第70-72页 |
5.3.2 输水隧洞高压岔管区水力劈裂分析 | 第72-75页 |
5.3.2.1 最小主应力准则 | 第72-73页 |
5.3.2.2 发生张拉型水力劈裂分析 | 第73-75页 |
5.3.2.3 高压隧洞发生压剪断裂情况研究 | 第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