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 ·海洋微生物天然药物化合物 | 第12-15页 |
| ·海洋微生物天然药物资源及多样性 | 第12-14页 |
| ·海洋微生物培养及代谢产物生产 | 第14-15页 |
|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发酵 | 第15-24页 |
| ·微生物次级代谢途径及聚酮化合物 | 第15-18页 |
| ·微生物次级代谢生产的优化策略 | 第18-24页 |
| ·丝状真菌聚酮合成酶 | 第24-31页 |
| ·聚酮合成酶的特性 | 第24-25页 |
| ·真菌聚酮合成酶基因发现与克隆 | 第25-28页 |
| ·真菌聚酮合成酶与产物合成的相关性 | 第28-30页 |
| ·真菌PKS基因异源表达 | 第30-31页 |
| ·课题研究背景、目标及内容 | 第31-34页 |
| ·海洋灰绿曲霉生产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发酵优化及放大 | 第31-32页 |
| ·Talaromyces stipitatus聚酮合成酶TSPKS1的异源表达 | 第32-34页 |
| 第2章 柠檬酸对海洋灰绿曲霉生长、发育和产物合成的影响 | 第34-51页 |
| ·前言 | 第34-35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5-38页 |
| ·培养基 | 第35页 |
| ·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35-36页 |
| ·分生孢子及子囊果计数方法 | 第36页 |
| ·柠檬酸(钠)及盐酸添加实验 | 第36页 |
| ·菌体干重及pH检测 | 第36页 |
| ·残糖含量测定 | 第36-37页 |
| ·灰绿霉素A测定 | 第37页 |
| ·有机酸含量分析 | 第37-38页 |
| ·方差分析 | 第38页 |
| ·实验结果 | 第38-47页 |
| ·柠檬酸(钠)对海洋灰绿曲霉生长、发育及产物生产的影响:固体平板培养 | 第38-39页 |
| ·柠檬酸(钠)对海洋灰绿曲霉生长及产物合成的影响:液体深层培养 | 第39-41页 |
| ·柠檬酸对海洋灰绿曲霉发酵生产灰绿霉素A过程的影响 | 第41-43页 |
| ·柠檬酸钠对海洋灰绿曲霉发酵生产灰绿霉素A过程的影响 | 第43页 |
| ·柠檬酸对海洋灰绿曲霉发酵影响的作用机制 | 第43页 |
| ·发酵过程胞外有机酸含量变化 | 第43-45页 |
| ·液体培养中菌体形态差异 | 第45-47页 |
| ·讨论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3章 灰绿霉素A发酵培养基的设计 | 第51-62页 |
| ·前言 | 第51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1-53页 |
| ·培养基 | 第51页 |
| ·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51页 |
| ·检测方法 | 第51-52页 |
| ·实验设计 | 第52-5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 ·正交实验 | 第53页 |
| ·Plackett-Burman设计 | 第53-55页 |
| ·响应面分析 | 第55-59页 |
| ·不同培养基的发酵过程对比及灰绿霉素A产量提高原因探索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4章 剪切、溶解氧对海洋灰绿曲霉发酵的影响 | 第62-72页 |
| ·前言 | 第62-63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3-64页 |
| ·培养基及试剂 | 第63页 |
| ·反应器发酵系统 | 第63页 |
| ·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63页 |
| ·玻璃珠及氧载体的添加 | 第63页 |
| ·检测方法 | 第63-6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 ·摇瓶培养中剪切环境对灰绿曲霉菌体形态及灰绿霉素A产量的影响 | 第64-66页 |
| ·摇瓶培养中溶解氧强度对灰绿霉素A产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 ·生物反应器中不同桨叶组合对灰绿曲霉发酵的影响 | 第67-69页 |
| ·生物反应器添加氧载体对灰绿曲霉发酵的影响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5章 海洋灰绿曲霉发酵条件优化及发酵放大 | 第72-84页 |
| ·前言 | 第72-73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3-75页 |
| ·菌株及摇瓶发酵 | 第73-74页 |
| ·反应器发酵 | 第74-75页 |
| ·检测方法 | 第7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5-83页 |
| ·接种量对海洋灰绿曲霉生长及灰绿霉素A产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 ·pH对灰绿霉素A产量的影响 | 第76-77页 |
| ·磷酸盐含量对灰绿霉素A产量的影响 | 第77页 |
| ·同组分比例不同浓度的培养基对灰绿霉素A产量的影响 | 第77-78页 |
| ·不同碳源补加方式对灰绿霉素A产量的影响 | 第78页 |
| ·消泡剂对灰绿霉素A生产的影响 | 第78-79页 |
| ·灰绿曲霉30 L和500 L反应器发酵 | 第79-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6章 米曲霉异源表达Talaramyces stipitatus聚酮化合物 | 第84-115页 |
| ·引言 | 第84-87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87-95页 |
| ·实验仪器 | 第87-88页 |
| ·实验试剂 | 第88页 |
| ·实验菌株及培养基 | 第88-89页 |
| ·DNA及总RNA提取 | 第89页 |
| ·PCR及限制性酶切体系 | 第89-91页 |
| ·基因克隆、转化及转化子分析 | 第91-9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5-113页 |
| ·Tspks1基因转录与相关化合物表达的时序变化相关性分析 | 第95-97页 |
| ·Tspks1基因克隆及在米曲霉中的表达 | 第97-100页 |
| ·Tspks1基因(新ORF)克隆及其在米曲霉中的表达 | 第100-106页 |
| ·移除内含子的Tspks基因在米曲霉中的表达 | 第106-110页 |
| ·化合物分离及核磁共振分析 | 第110-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 第7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15-118页 |
| ·主要结论 | 第115-116页 |
| ·创新点 | 第116页 |
| ·展望 | 第116-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7页 |
| 论文发表 | 第127-129页 |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