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考课制度研究--以文官为中心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3页 |
| 0.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 0.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0.3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13页 |
| 1 金代考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13-19页 |
| 1.1 金代以前考课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 第13-15页 |
| 1.2 金代考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第15-19页 |
| 1.2.1 金代考课制度的萌芽与初步确立 | 第15-16页 |
| 1.2.2 金代考课制度的发展与成熟 | 第16-18页 |
| 1.2.3 金代考课制度的衰落 | 第18-19页 |
| 2 考课对象与考课机构 | 第19-25页 |
| 2.1 考课对象 | 第19-22页 |
| 2.1.1 中央官员 | 第19-20页 |
| 2.1.2 地方官员 | 第20-22页 |
| 2.2 考课机构 | 第22-25页 |
| 2.2.1 吏部 | 第22页 |
| 2.2.2 御史台 | 第22-23页 |
| 2.2.3 提刑司、按察司 | 第23-24页 |
| 2.2.4 司农司 | 第24-25页 |
| 3 考课内容与标准 | 第25-33页 |
| 3.1 品行方面 | 第25页 |
| 3.2 政绩方面 | 第25-29页 |
| 3.3 年劳方面 | 第29-31页 |
| 3.4 考课标准的制度化:“四善十七最”考课法 | 第31-33页 |
| 4 考课制度的实施 | 第33-49页 |
| 4.1 考课信息的收集 | 第33-39页 |
| 4.1.1 巡行制度 | 第33-35页 |
| 4.1.2 询问与汇报 | 第35页 |
| 4.1.3 民众评价 | 第35-39页 |
| 4.2 考课信息的记录 | 第39页 |
| 4.3 考课等第的确定 | 第39-41页 |
| 4.4 考课的监察校正 | 第41-43页 |
| 4.4.1 制定法规预防考课不实 | 第41页 |
| 4.4.2 皇帝直接参与考课 | 第41-42页 |
| 4.4.3 复察与默查明问 | 第42-43页 |
| 4.4.4 考课不实将依法治罪 | 第43页 |
| 4.5 考课后的奖惩 | 第43-47页 |
| 4.5.1 职位的变更 | 第43-45页 |
| 4.5.2 品阶的升降 | 第45-46页 |
| 4.5.3 物质与精神奖惩 | 第46-47页 |
| 4.6 考课年限与考课周期 | 第47-49页 |
| 5 金代考课制度与唐、宋考课制度的比较 | 第49-53页 |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