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向日葵及菌核病简介 | 第9-10页 |
1.1.1 向日葵及其病害概况 | 第9页 |
1.1.2 向日葵菌核病的分布危害 | 第9页 |
1.1.3 向日葵菌核病的病原菌及症状 | 第9-10页 |
1.2 核盘菌的致病机理 | 第10-11页 |
1.3 菌核病的防治措施 | 第11-13页 |
1.3.1 化学防治 | 第11页 |
1.3.2 农业防治 | 第11页 |
1.3.3 向日葵抗性品种选育 | 第11-12页 |
1.3.4 生物防治 | 第12-13页 |
1.4 枯草芽孢杆菌作为生防菌株的应用 | 第13-15页 |
1.4.1 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机制 | 第14页 |
1.4.2 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抑菌物质 | 第14-15页 |
1.1.3 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挥发性气体抑菌物质 | 第15页 |
1.5 TN10转座子 | 第15-17页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2 菌株S-16突变子库的构建及相关基因定位 | 第17-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20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17页 |
2.1.2 抗生素的配制及其浓度 | 第17页 |
2.1.3 培养基 | 第17-18页 |
2.1.4 主要药品及主要仪器 | 第18页 |
2.1.5 PCR引物 | 第18页 |
2.1.6 溶液、缓冲液及试剂 | 第18-19页 |
2.1.7 碱裂解提取质粒所需试剂 | 第19-20页 |
2.1.8 DNA提取试剂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1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 第20页 |
2.2.2 细菌总D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2.2.3 S-16菌株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21页 |
2.2.4 抑菌缺失突变子的筛选 | 第21页 |
2.2.5 抑菌突变株中转座子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克隆 | 第21-22页 |
2.2.6 突变子生物膜的定量测定及生物膜缺失突变子的筛选 | 第22页 |
2.2.7 抑制菌核形成气体物质缺失突变子筛选 | 第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2.3.1 S-16菌株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22页 |
2.3.2 抑菌缺失突变子的筛选 | 第22-23页 |
2.3.3 抑菌突变株中转座子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克隆 | 第23-24页 |
2.3.4 突变子生物膜的定量测定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缺失突变子的筛选 | 第24-25页 |
2.3.5 抑制菌核形成气体物质缺失突变子筛选 | 第25页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25-26页 |
3 S-16 抑菌活性物质的研究 | 第26-3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26页 |
3.1.2 培养基 | 第2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3.2.1 抑菌物质粗提液的制备 | 第26页 |
3.2.2 抑菌粗提液对核盘菌的拮抗作用 | 第26页 |
3.2.3 抑菌物质的热稳定性测定 | 第26-27页 |
3.2.4 不同pH对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27页 |
3.2.5 紫外线对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27页 |
3.2.6 不同酶处理对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27页 |
3.2.7 不同通气量对抑菌物质产生的影响 | 第27页 |
3.2.8 不同碳、氮源对抑菌物质的影响 | 第2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3.3.1 抑菌粗提液对核盘菌的拮抗作用 | 第27-28页 |
3.3.2 抑菌物质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28页 |
3.3.3 不同pH对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4 紫外线对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29页 |
3.3.5 不同酶处理对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6 不同通气量对抑菌物质产生的影响 | 第30页 |
3.3.7 不同碳、氮源对抑菌物质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31-32页 |
4 菌株S-16抑菌气体的测定 | 第32-3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4.1.1 培养基 | 第32页 |
4.1.2 供试菌株 | 第32页 |
4.2 实验步骤 | 第32页 |
4.2.1 S-16产生的气体对核盘菌的抑制效果 | 第32页 |
4.2.2 挥发物质的收集与GC-MS测定 | 第32页 |
4.2.3 挥发性物质具体组分对核盘菌抑制作用 | 第3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4.3.1 S-16产生气体对核盘菌的抑制效果 | 第32-33页 |
4.3.2 挥发性物质的收集与GC-MS测定 | 第33-34页 |
4.3.3 挥发性气体各组分物质对核盘菌抑制作用 | 第34页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34-35页 |
5 不同培养条件对核盘菌菌核形成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35-42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5.1.1 培养基 | 第35页 |
5.1.2 供试菌株 | 第3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5.2.1 不同培养基种类对核盘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35-36页 |
5.2.2 不同碳源对核盘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36页 |
5.2.3 不同氮源对核盘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36页 |
5.2.4 不同PDA培养基厚度对核盘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36页 |
5.2.5 PDA培养基中不同葡萄糖含量对核盘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36页 |
5.2.6 不同pH对核盘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3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5.3.1 不同培养基种类对核盘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36-37页 |
5.3.2 不同碳源对核盘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37-38页 |
5.3.3 不同氮源对核盘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38-39页 |
5.3.4 不同PDA培养基体积对核盘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39-40页 |
5.3.5 PDA培养基中不同葡萄糖含量对核盘菌菌核形成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40页 |
5.3.6 不同pH对核盘菌菌核形成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40-42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42页 |
6 结论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