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基因RNA编辑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来源 | 第10-11页 |
1.1.1 在自然植株中发现细胞质雄性不育株 | 第10页 |
1.1.2 杂交产生 | 第10-11页 |
1.1.3 人工诱变 | 第11页 |
1.1.4 生物技术创造雄性不育 | 第11页 |
1.2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分子机理 | 第11-15页 |
1.2.1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特点 | 第11页 |
1.2.2 线粒体基因与CMS | 第11-14页 |
1.2.3 RNA编辑与CMS | 第14-15页 |
1.3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8页 |
2.1.2 试剂 | 第18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8页 |
2.1.4 引物设计 | 第18-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5页 |
2.2.1 大豆线粒体DNA提取 | 第19-21页 |
2.2.2 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21-22页 |
2.2.3 DNA和cDNA的PCR扩增和回收 | 第22-23页 |
2.2.4 扩增片段的克隆 | 第23页 |
2.2.5 质粒提取、检测和测序 | 第23-24页 |
2.2.6 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1页 |
3.1 检测分析大豆线粒体DNA | 第25页 |
3.2 检测分析总大豆RNA | 第25-26页 |
3.3 检测分析线粒体CDNA纯度 | 第26页 |
3.4 研究各基因的RNA编辑比率 | 第26-27页 |
3.5 ATP1基因的RNA编辑分析 | 第27-28页 |
3.6 ATP4基因的RNA编辑分析 | 第28-29页 |
3.7 ATP9基因的RNA编辑分析 | 第29-30页 |
3.8 CoXⅠ基因的RNA编辑分析 | 第30-32页 |
3.9 coxⅡ基因的RNA编辑分析 | 第32页 |
3.10 coxⅢ基因的RNA编辑分析 | 第32-34页 |
3.11 COB基因的RNA编辑分析 | 第34-35页 |
3.12 ATP6基因的RNA编辑分析 | 第35-41页 |
4 讨论 | 第41-44页 |
4.1 RNA编辑特点 | 第41页 |
4.2 线粒体基因RNA编辑与CMS | 第41页 |
4.3 ATP6基因RNA编辑与CMS | 第41-42页 |
4.4 RN型和ZD型的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