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高山戏美学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目次 | 第6-7页 |
| 绪论 | 第7-14页 |
| 1 高山戏的起源及发展 | 第14-18页 |
| 1.1 武都高山戏产生的地理条件 | 第14-15页 |
| 1.2 高山戏的产生、发展和主要流传区域 | 第15-18页 |
| 2 高山戏的表演美学特征 | 第18-41页 |
| 2.1 高山戏人员结构 | 第18-21页 |
| 2.2 高山戏的演出程式 | 第21-33页 |
| 2.3 高山戏的服饰特征 | 第33-36页 |
| 2.4 高山戏曲词体式和内容分析 | 第36-41页 |
| 3 高山戏的音乐美学特征 | 第41-48页 |
| 3.1 高山戏的主要伴奏乐器 | 第41-42页 |
| 3.2 高山戏的音乐特点 | 第42-48页 |
| 4 高山戏的美学思想 | 第48-64页 |
| 4.1 高山戏的基本审美特征 | 第48-49页 |
| 4.2 素朴美:高山戏的基本审美形态 | 第49-55页 |
| 4.3 造物赋形:高山戏的总体构成方式 | 第55-57页 |
| 4.4 虚实相生,巧拙有素:高山戏的主要表现手法 | 第57-59页 |
| 4.5 意象:高山戏的审美对象 | 第59-64页 |
| 5 高山戏中的儒家思想 | 第64-74页 |
| 5.1 高山戏与和谐思想 | 第64-67页 |
| 5.2 高山戏与仁爱思想 | 第67-70页 |
| 5.3 高山戏与重农思想 | 第70-74页 |
| 6 结语 | 第74-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