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纬》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言 | 第9-10页 |
1 谶纬略述 | 第10-18页 |
1.1 谶纬名义考 | 第10-12页 |
1.1.1 谶纬释名 | 第10页 |
1.1.2 谶、纬有别 | 第10-11页 |
1.1.3 谶、纬无别 | 第11-12页 |
1.2 谶纬溯源 | 第12-13页 |
1.2.1 谶纬形成的历来观点 | 第12页 |
1.2.2 谶纬兴起的原因 | 第12-13页 |
1.3 谶纬禁毁与辑佚 | 第13-14页 |
1.3.1 谶纬的禁毁 | 第13-14页 |
1.3.2 谶纬的辑佚 | 第14页 |
1.4 谶纬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4.1 民国以前 | 第15页 |
1.4.2 民国时期 | 第15-16页 |
1.4.3 建国以后大陆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4 大陆以外学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 《礼纬》成书与篇目解题 | 第18-24页 |
2.1 《礼纬》成书考辩 | 第18-20页 |
2.1.1 “西王母献益地图玉琯”考辩 | 第18-19页 |
2.1.2 “记日月右行”考辩 | 第19页 |
2.1.3 “五祀”考辩 | 第19-20页 |
2.2 《礼纬》篇目解题 | 第20-24页 |
2.2.1 《礼纬》之篇目 | 第20-21页 |
2.2.2 《礼纬》篇目考辩 | 第21页 |
2.2.3 篇目解题 | 第21-24页 |
3 《礼纬》与经学 | 第24-33页 |
3.1 经学谶纬化的时代背景 | 第24-27页 |
3.1.1 汉代“天人之学” | 第24-25页 |
3.1.2 谶纬与经学 | 第25页 |
3.1.3 汉代礼学之源流 | 第25-26页 |
3.1.4 汉代礼学之“三礼” | 第26-27页 |
3.2 《礼纬》之礼学 | 第27-33页 |
3.2.1 “灵台”之礼 | 第27-28页 |
3.2.2 “明堂”之礼 | 第28-30页 |
3.2.3 “辟雍”之礼 | 第30-31页 |
3.2.4 “禘祫”之礼 | 第31-33页 |
4 《礼纬》与道教 | 第33-42页 |
4.1 “西王母”考 | 第33-37页 |
4.1.1 西王母原始形象与长生不死 | 第33-34页 |
4.1.2 西王母与谶纬迷信思想 | 第34-36页 |
4.1.3 西王母与《礼纬》 | 第36-37页 |
4.2 《礼纬》与鬼巫道 | 第37-39页 |
4.2.1 鬼神信仰略说 | 第37-38页 |
4.2.2 汉代巫术之傩祭 | 第38-39页 |
4.2.3 汉代鬼巫信仰与道教 | 第39页 |
4.3 《礼纬》与《太平经》 | 第39-42页 |
4.3.1 “上元”信仰 | 第40-41页 |
4.3.2 感应征验 | 第41-42页 |
5 《礼纬》与政治 | 第42-51页 |
5.1 《礼纬》“天”论思想与“三皇五帝” | 第42-48页 |
5.1.1 《礼纬》“天”论思想 | 第42-43页 |
5.1.2 “三皇五帝” | 第43-48页 |
5.2 《礼纬》与政权交替 | 第48-51页 |
5.2.1 王莽代汉 | 第48-49页 |
5.2.2 刘秀建立东汉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