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一)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二)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乡村治理主体概述与相关理论依据 | 第14-21页 |
一、乡村治理主体概述 | 第14-19页 |
(一)乡村治理主体的界定 | 第14-15页 |
(二)乡村治理主体的功能定位 | 第15-19页 |
二、相关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一)民族团结理论 | 第19页 |
(二)善治理论 | 第19-20页 |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黔中屯堡地区乡村治理主体参与乡村治理调查分析 | 第21-38页 |
一、黔中屯堡地区村寨概况 | 第21-22页 |
(一)黔中屯堡地区概况 | 第21页 |
(二)屯堡族群的源流 | 第21-22页 |
二、乡村治理各主体参与黔中屯堡地区乡村治理现状 | 第22-38页 |
(一)政府参与黔中屯堡地区乡村治理现状 | 第22-23页 |
(二)村委会参与黔中屯堡地区乡村治理现状 | 第23-31页 |
(三)社会组织参与黔中屯堡地区乡村治理现状 | 第31-32页 |
(四)村民参与黔中屯堡地区乡村治理现状 | 第32-38页 |
第三章 黔中屯堡地区乡村治理主体面临的困境 | 第38-43页 |
一、政府承接作用体现不明显 | 第38页 |
(一)落实上级部署存在强制性 | 第38页 |
(二)对村委会的指导监管不够 | 第38页 |
二、村委会自治水平有待提升 | 第38-40页 |
(一)村党支部对村民村委会的影响 | 第38-39页 |
(二)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 第39页 |
(三)协助落实国家政策不到位 | 第39-40页 |
三、社会组织体系机制待完善 | 第40-41页 |
(一)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40页 |
(二)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体系不健全 | 第40页 |
(三)服务功能欠缺,公众对乡村民间组织意识淡薄 | 第40-41页 |
四、村民参与治理能力较弱 | 第41-43页 |
(一)民主素质较低 | 第41页 |
(二)责任意识不强 | 第41-42页 |
(三)担当精神不足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优化黔中屯堡地区乡村治理主体协同治理路径选择 | 第43-48页 |
一、精确定位政府职能,做好公共服务工作 | 第43-44页 |
(一)明确职能定位、牢记使命职责 | 第43页 |
(二)发展乡村经济 | 第43页 |
(三)提供好公共服务 | 第43-44页 |
二、界定村两委职权范围,强化村委会自身建设 | 第44-45页 |
(一)对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的职权范围作出明确界定 | 第44页 |
(二)强化自身建设、规范村务管理 | 第44页 |
(三)突出服务职能,做好为民服务 | 第44-45页 |
三、健全乡村社会组织相关制度体系 | 第45-46页 |
(一)完善乡村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 | 第45页 |
(二)健全政府管理体系 | 第45-46页 |
(三)提升服务功能,加强宣传 | 第46页 |
四、培养村民民主素养,增强村民参与能力 | 第46-48页 |
(一)提高村民素质,培育民主意识 | 第46-47页 |
(二)激发村民参政热情,发挥村民作用 | 第47页 |
(三)强化村民管理,规范村庄秩序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