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1 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地域文化与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理论研究 | 第18-22页 |
2.1 地域文化相关概述 | 第18-19页 |
2.2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理论 | 第19页 |
2.2.1 地域性与独特性 | 第19页 |
2.2.2 传承性与延续性 | 第19页 |
2.2.3 时代性与体验性 | 第19页 |
2.3 地域文化性与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关联 | 第19-21页 |
2.3.1 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内涵的特征 | 第19-20页 |
2.3.2 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 第20页 |
2.3.3 景观设计反映的地域文化层面 | 第20-21页 |
2.3.4 地域文化的表现在乡村文化旅游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2.4 具有地域文化的乡村旅游景观表达 | 第21-22页 |
2.4.1 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保留 | 第21页 |
2.4.2 地域文化主题特色的抽取 | 第21-22页 |
第3章 川西北古镇景观的调查与分析 | 第22-28页 |
3.1 “川西北古镇”的界定 | 第22页 |
3.2 案例研究 | 第22-27页 |
3.2.1 青林口古镇 | 第22-24页 |
3.2.2 成都新场古镇 | 第24-25页 |
3.2.3 郪江古镇 | 第25-26页 |
3.2.4 四川安仁古镇 | 第26-27页 |
3.3 川西北古镇景观面临的问题 | 第27-28页 |
3.3.1 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 | 第27页 |
3.3.2 如何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 第27-28页 |
第4章 川西北古镇景观规划设计模式探讨 | 第28-31页 |
4.1 川西北古镇景观设计要点 | 第28页 |
4.2 川西北古镇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4.3 川西北古镇设计思路与目标 | 第29-30页 |
4.3.1 规划思路 | 第29页 |
4.3.2 设计目标 | 第29-30页 |
4.4 川西北古镇景观设计方法 | 第30-31页 |
4.4.1 设计范畴 | 第30页 |
4.4.2 设计内容 | 第30-31页 |
4.5 川西北古镇景观设计模式总结 | 第31页 |
4.5.1 统一规划,整体设计,合理布局 | 第31页 |
4.5.2 整合资源,主题化开发 | 第31页 |
4.5.3 传统文明与新生活的相互促进 | 第31页 |
第5章 理论实践-绵阳安州区雎水关古镇景观规划设计 | 第31-51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31-33页 |
5.1.1 历史沿袭 | 第32-33页 |
5.1.2 资源条件 | 第33页 |
5.2 规划设计范畴 | 第33-34页 |
5.3 现场景观调查分析 | 第34-36页 |
5.3.1 现状空间形态 | 第34页 |
5.3.2 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5.4 设计理念与定位 | 第36-38页 |
5.4.1 设计理念 | 第36页 |
5.4.2 设计定位 | 第36-37页 |
5.4.3 设计原则 | 第37页 |
5.4.4 设计手法与营造 | 第37-38页 |
5.5 绵阳雎水关古镇景观设计 | 第38-41页 |
5.5.1 总体规划布局 | 第38页 |
5.5.2 功能区域划分 | 第38-39页 |
5.5.3 道路系统规划 | 第39-40页 |
5.5.4 景观结构规划 | 第40-41页 |
5.5.5 灯光系统规划 | 第41页 |
5.6 主要景观节点的设计方案 | 第41-48页 |
5.6.1 卧佛古寺区 | 第41-42页 |
5.6.2 春社踩桥区 | 第42-43页 |
5.6.3 雎水关口区 | 第43页 |
5.6.4 湿地花海区 | 第43-44页 |
5.6.5 中心广场区 | 第44-46页 |
5.6.7 整体剖面分析 | 第46-48页 |
5.7 植物配置 | 第48-49页 |
5.7.1 雎水关古镇植物设计说明 | 第48-49页 |
5.7.2 雎水关古镇植物设计原则 | 第49页 |
5.8 .发展目标 | 第49-51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