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9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1.1 β淀粉样蛋白 | 第10页 |
1.1.2 大肠癌 | 第10-11页 |
1.1.3 肿瘤标志物 | 第11-12页 |
1.3 Fe_3O_4纳米材料 | 第12-18页 |
1.3.2 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 | 第12-14页 |
1.3.3 磁性纳米颗粒Fe_3O_4的合成方法 | 第14-16页 |
1.3.4 Fe_3O_4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及功能化 | 第16-17页 |
1.3.5 功能化Fe_3O_4复合纳米颗粒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27页 |
1.4.1 荧光光谱法 | 第18-21页 |
1.4.2 化学计量学 | 第21-23页 |
1.4.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3-27页 |
1.5 研究思路及依据 | 第27-29页 |
2 基于Fe_3O_4@Au探针高灵敏检测Aβ的共振光散射方法 | 第29-41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30-3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2.3.1 Fe_3O_4@Au的合成 | 第31页 |
2.3.2 Aβ_(1-42)溶液配制 | 第31页 |
2.3.3 Fe_3O_4@Au复合纳米颗粒的各种表征 | 第31-32页 |
2.3.4 RLS检测 | 第32-3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2.4.1 Fe_3O_4@Au复合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33-36页 |
2.4.2 Fe_3O_4、Au、Fe_3O_4@Au与Aβ体系稳定性探究 | 第36页 |
2.4.3 RLS光谱研究 | 第36-37页 |
2.4.4 RLS增强原理 | 第37页 |
2.4.5 缓冲液的选择及pH值的优化 | 第37-38页 |
2.4.6 孵化时间及稳定性研究 | 第38页 |
2.4.7 Aβ-Fe_30_4@Au复合体的RLS研究 | 第38-39页 |
2.4.8 血清样品测定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荧光三维指纹图谱用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 第41-48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页 |
3.2.1 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42页 |
3.2.2 样品的制备 | 第42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3.3.1 三维荧光光谱法 | 第42页 |
3.3.2 多维偏最小二乘法 | 第4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3.4.1 血清浓度的选择 | 第43页 |
3.4.2 等高线视图 | 第43-44页 |
3.4.3 3-PLS | 第44-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Dextran@Fe_3O_4纳米颗粒水热一步法合成及其用于绞股蓝中活性成分的提取 | 第48-60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研究思路 | 第48-49页 |
4.3 仪器与试剂 | 第49-50页 |
4.4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4.4.1 Dextran@Fe_3O_4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50页 |
4.4.2 Dextran@Fe_3O_4复合纳米颗粒的各种表征 | 第50-51页 |
4.4.3 绞股蓝活性成分的提取 | 第51页 |
4.4.4 紫外分光光度计 | 第51页 |
4.4.5 高效液相色谱 | 第51-52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4.5.1 Dextran@Fe_3O_4复合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52-56页 |
4.5.2 绞股蓝活性成分研究中的条件优化 | 第56-58页 |
4.5.3 葡聚糖修饰的Fe_3O_4纳米颗粒用于绞股蓝活性成分的研究 | 第58-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