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选题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3-14页 |
四、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14-16页 |
(一)研究的创新性 | 第14页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第一节 瘢痕及移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一、瘢痕概念 | 第16页 |
二、移动健康服务概念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一、审美心理基础 | 第17页 |
二、人文医学基础 | 第17-18页 |
三、科技的社会功能及科学素养 | 第18页 |
四、科技应用以人为本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移动健康服务模式与瘢痕患者管理的关系 | 第19-28页 |
第一节 我国瘢痕患者管理方式及瘢痕治疗的社会模式 | 第19-24页 |
一、我国瘢痕患者管理方式 | 第19-23页 |
二、我国瘢痕治疗的社会模式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移动健康服务模式推动瘢痕患者管理 | 第24-28页 |
一、针对瘢痕患者服务模式需求的国内移动健康服务应用的必然性 | 第24-26页 |
二、移动健康模式发展瘢痕患者管理无可替代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瘢痕患者管理的移动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 第28-32页 |
第一节 瘢痕患者就诊需求分析 | 第28-29页 |
一、瘢痕修复专家早干预需求 | 第28页 |
二、专家库维护需求 | 第28页 |
三、延续服务的体现需求 | 第28-29页 |
四、就医需求及服务评价 | 第29页 |
第二节 移动健康服务模式功能性需求 | 第29-32页 |
一、专业信息的需求 | 第29-30页 |
二、“移动医疗”真正移动需求 | 第30页 |
三、数据信息共享需求 | 第30页 |
四、用户端学术会议信息共享需求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瘢痕患者管理移动健康服务模式构建 | 第32-39页 |
第一节 移动健康服务模式构建基础 | 第32-33页 |
一、个人信息认证信息化 | 第32页 |
二、服务平台端及客户端硬件要求 | 第32页 |
三、瘢痕患者分类管理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基于就诊流程的移动健康服务模式设计 | 第33-34页 |
一、就诊咨询移动模式化 | 第33页 |
二、急诊外伤患者就诊移动模式化 | 第33-34页 |
三、非整形修复科收治手术患者移动模式化 | 第34页 |
四、整形修复科手术患者临床服务全过程移动模式化 | 第34页 |
五、随访患者移动模式化 | 第34页 |
第三节 平台模型构建 | 第34-38页 |
一、三个主体 | 第35-37页 |
二、五个模块 | 第37页 |
三、移动健康服务信息立体化 | 第37-38页 |
第四节 移动健康服务模式中的瘢痕个案管理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移动健康服务模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第39-48页 |
第一节 移动健康模式发展制约因素 | 第39-41页 |
一、多位立体的智能科学信息技术水平 | 第39-40页 |
二、使用人群操作智能手机的科技素养 | 第40页 |
三、移动键康服务模式开展运行成本 | 第40页 |
四、整体配套系统建设不足 | 第40-41页 |
五、个人隐私保护问题 | 第41页 |
六、模块功能不全及健康意识 | 第41页 |
第二节 技术强化移动键康服务模式应用对策 | 第41-45页 |
一、标准化建设移动健康服务模式 | 第41-42页 |
二、完善移动健康服务体系的功能模块建设 | 第42-45页 |
三、践行基础设施建设 | 第45页 |
第三节 加强技术创新及推广工作 | 第45-48页 |
一、多角度科技创新 | 第45-46页 |
二、多渠道推广 | 第46-48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48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综述 | 第53-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