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7-10页 |
第一部分:柴枳夏及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10-24页 |
1 前言 | 第10-11页 |
2 资料及方法 | 第11-15页 |
2.1 病例收集 | 第11页 |
2.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第11-12页 |
2.2.1 诊断标准 | 第11页 |
2.2.2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2.2.3 排除标准 | 第11-12页 |
2.3 治疗方法 | 第12页 |
2.3.1 中药组 | 第12页 |
2.3.2 对照组 | 第12页 |
2.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第12-14页 |
2.4.1 一般情况 | 第12页 |
2.4.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第12-13页 |
2.4.3 疗效评价标准 | 第13-14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14-15页 |
3 结果 | 第15-19页 |
3.1 一般情况 | 第15页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第15-18页 |
3.2.1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单项积分比较( ± s ) | 第15-16页 |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差值的比较( ± s ) | 第16-17页 |
3.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总和的比较( ± s ) | 第17-18页 |
3.3 两组患者疗效评定分析 | 第18-19页 |
4 讨论 | 第19-23页 |
5 结论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柴枳夏及汤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24-35页 |
1 前言 | 第24-25页 |
2 材料及方法 | 第25-28页 |
2.1 材料 | 第25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5页 |
2.1.2 药物及主要试剂 | 第25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2.2 方法 | 第25-26页 |
2.2.1 试剂配制及模型制备 | 第25-26页 |
2.2.2 实验分组、给药及取材 | 第26页 |
2.3 实验观察 | 第26-27页 |
2.3.1 观察造模情况 | 第26页 |
2.3.2 大鼠胃窦粘膜病理组织学测定 | 第26-27页 |
2.3.3 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3.4 大鼠胃窦粘膜前列腺E2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27-28页 |
3 结果 | 第28-32页 |
3.1 造模情况 | 第28页 |
3.1.1 大鼠一般情况 | 第28页 |
3.1.2 肉眼观察胃粘膜 | 第28页 |
3.2 胃窦粘膜病理组织学的测定 | 第28-31页 |
3.2.1 肉眼观察 | 第28-29页 |
3.2.2 光镜观察 | 第29页 |
3.2.3 各组大鼠胃窦粘膜炎细胞浸润程度及肠上皮化生程度比较 | 第29-31页 |
3.3 大鼠血清胃泌素及胃粘膜前列腺素E2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34页 |
5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综述 | 第38-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个人简历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