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第14-18页 |
1.2.1 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 | 第14-17页 |
1.2.2 关于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3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9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19页 |
1.4.2 研究的创新 | 第19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低碳经济 | 第21页 |
2.1.2 碳金融 | 第21-22页 |
2.1.3 碳金融市场 | 第22页 |
2.1.4 碳金融产品 | 第22页 |
2.2 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2.1 外部性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2.3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2.3.1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 第25-26页 |
2.3.2 金融发展理论 | 第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金融支持山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5页 |
3.1 山西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 第27-31页 |
3.1.1 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正处转型期 | 第27-28页 |
3.1.2 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化发展 | 第28-29页 |
3.1.3 能源利用率提高,减排初有成效 | 第29-31页 |
3.1.4 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并促进推广和应用 | 第31页 |
3.2 金融支持山西低碳经济发展的成绩 | 第31-32页 |
3.2.1 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金融政策出台 | 第31-32页 |
3.2.2 多种类金融产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 第32页 |
3.2.3 建立能源交易所,为能源交易提供平台 | 第32页 |
3.3 金融支持山西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 第32-33页 |
3.3.1 金融机构参与热情不高 | 第32-33页 |
3.3.2 绿色金融产品不丰富,且利用率低 | 第33页 |
3.3.3 能源权益交易市场仍不成熟 | 第33页 |
3.4 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 第35-40页 |
4.1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 | 第35-36页 |
4.1.1 低碳经济发展将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创新,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 第35页 |
4.1.2 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35-36页 |
4.2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36-38页 |
4.2.1 金融通过作用于企业生产行为影响低碳经济发展 | 第36页 |
4.2.2 金融通过引导公众消费行为影响低碳经济发展 | 第36-37页 |
4.2.3 金融通过促进低碳技术开发影响低碳经济发展 | 第37页 |
4.2.4 金融通过碳金融市场影响低碳经济发展 | 第37-38页 |
4.3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 第38页 |
4.4 小结 | 第38-40页 |
第5章 金融支持山西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40-47页 |
5.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40-43页 |
5.1.1 指标选取 | 第40-42页 |
5.1.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42-43页 |
5.2 模型构建与指标说明 | 第43-44页 |
5.2.1 模型构建 | 第43-44页 |
5.2.2 指标说明 | 第44页 |
5.3 实证检验与分析 | 第44-46页 |
5.3.1 平稳性检验 | 第44页 |
5.3.2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44-45页 |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5.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金融支持山西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7-52页 |
6.1 金融机构应响应号召参与低碳经济建设,同时加强风险防范 | 第47-48页 |
6.1.1 金融机构应提高社会责任感,参与低碳经济建设 | 第47页 |
6.1.2 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时要做好风险防范 | 第47-48页 |
6.2 政府应加强引导,促进金融机构更好参与低碳经济建设 | 第48-50页 |
6.2.1 建立约束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低碳建设 | 第48-49页 |
6.2.2 完善低碳投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降低金融机构参与风险 | 第49页 |
6.2.3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使金融机构有效参与低碳建设 | 第49-50页 |
6.3 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力量支持低碳经济 | 第50-51页 |
6.3.1 完善金融制度设计,使金融机构参与有章可循 | 第50页 |
6.3.2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加快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与推广 | 第50页 |
6.3.3 完善能源交易市场,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 第50-51页 |
6.4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1、结论 | 第52页 |
2、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