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刑法解释 | 第11-16页 |
第一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对刑法适用的要求 | 第12-13页 |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转型期条件下刑法解释的必要性 | 第13-16页 |
第二章 当前我国刑法解释的立场之争 | 第16-33页 |
第一节 刑法解释的立场之争一:主观说、客观说与折中说 | 第18-22页 |
一、 主观说及其评议 | 第18-20页 |
二、 客观说及其评议 | 第20-21页 |
三、 折衷说及其评议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刑法解释立场之争二:实质解释论与形式解释论之争 | 第22-27页 |
一、 实质解释论概述 | 第22-25页 |
二、 形式解释论概述 | 第25-26页 |
三、 实质解释论与形式解释论之争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立场之争实质分析 | 第27-29页 |
一、 形式犯罪论与实质犯罪论对比分析 | 第27-28页 |
二、 实质犯罪论更切合中国实际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实质解释论之提倡 | 第29-33页 |
一、 实质解释论的优越性 | 第30页 |
二、 实质解释论的适用原则 | 第30-33页 |
第三章 运用实质解释论对刑法中争议概念进行解释 | 第33-48页 |
第一节 刑法中的“公共场所” | 第33-35页 |
一、 “秦火火”“立二拆四”案 | 第33-34页 |
二、 运用实质解释论来解释该案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刑法中的“起哄闹事” | 第35-37页 |
一、 起哄闹事的含义 | 第35-36页 |
二、 跳桥秀与起哄闹事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刑法中的“卖淫” | 第37-40页 |
一、 卖淫的概述 | 第37-38页 |
二、 运用实质解释论来解释“手淫”等行为是否属于卖淫 | 第38-40页 |
第四节 刑法中的“贿赂” | 第40-43页 |
一、 贿赂类犯罪概述 | 第40-41页 |
二、 性贿赂案的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三、 运用实质解释论来分析处理此类案件 | 第42-43页 |
第五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关系密切人” | 第43-46页 |
一、 关系密切人的历史演变 | 第43-44页 |
二、 关系密切人的立法缺陷 | 第44-45页 |
三、 利用实质解释论对关系密切人进行解释 | 第45-46页 |
第六节 虐待罪中的“家庭成员” | 第46-48页 |
一、 浙江温岭虐童案概述 | 第46页 |
二、 虐待罪中家庭成员的解释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