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三重矛盾——对东西对立空间感的追本溯源 | 第9-14页 |
(一) 崇拜与鄙夷——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体无意识的空间感 | 第9-10页 |
(二) 自豪与自卑——南方人身份的坚守与桂西北生活体验的斗争 | 第10-12页 |
(三) 抵抗与妥协——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间的撕扯 | 第12-14页 |
二、现实空间的书写 | 第14-17页 |
(一) 乡村与城市 | 第14-15页 |
(二) 社会公共空间与家庭私人空间 | 第15-17页 |
三、拟想空间的书写 | 第17-20页 |
(一) 拒绝遗忘的姿态与被记忆子弹击中的苦痛 | 第17-18页 |
(二) 精神家园的找寻与失守 | 第18-20页 |
四、身体空间的书写 | 第20-23页 |
(一) 灵与肉的撕裂 | 第20-21页 |
(二) 苦难的身体和身体的苦难间的回环 | 第21-23页 |
五、语言空间的书写 | 第23-28页 |
六、三重生存焦灼——空间逼仄的殊途同归 | 第28-37页 |
(一) 空间焦灼 | 第28-32页 |
1. 游走“两地”的空间焦灼 | 第28-30页 |
2. 游离“两岸”的空间焦灼 | 第30-32页 |
(1) “此岸”与“彼岸” | 第30-31页 |
(2) “两岸”间的溺水者 | 第31-32页 |
(二) 身份焦灼 | 第32-34页 |
1. 社会身份认同焦灼 | 第32-33页 |
2. 自我身份认同焦灼 | 第33-34页 |
(三) 话语焦灼 | 第34-37页 |
1. 话语阉割 | 第34-35页 |
2. 话语阴谋 | 第35页 |
3. 话语权力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