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乘雅半偈》药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1 《本草乘雅半偈》及其作者简介 | 第12-15页 |
1.1 作者 | 第12页 |
1.2 成书 | 第12-13页 |
1.3 内容 | 第13-15页 |
2 《本草乘雅半偈》药象的主要分类 | 第15-24页 |
2.1 药象内涵 | 第15-16页 |
2.2 主要分类 | 第16-24页 |
2.2.1 名象 | 第16-17页 |
2.2.2 形象 | 第17页 |
2.2.3 习性象 | 第17-18页 |
2.2.4 时象 | 第18页 |
2.2.5 易象 | 第18-20页 |
2.2.6 “方”象 | 第20-22页 |
2.2.7 六气标本象 | 第22-24页 |
3 《本草乘雅半偈》药象的特点 | 第24-31页 |
3.1 重视“精专”,以度药“性” | 第24页 |
3.2 着眼整体,把握全局 | 第24-25页 |
3.3 常蕴“动”意,形象立体 | 第25-26页 |
3.4 重视体悟,物我合一 | 第26页 |
3.5 重视开阖,取象识“枢” | 第26-28页 |
3.5.1 从习性得出“枢”象 | 第26-27页 |
3.5.2 从气味得出“枢”象 | 第27页 |
3.5.3 从时令得出“枢”象 | 第27-28页 |
3.6 诸象合参,合理客观 | 第28-31页 |
3.6.1 各象合观,殊途同归 | 第28页 |
3.6.2 异中求和,辨清主次 | 第28-29页 |
3.6.3 权衡取舍,取象灵活 | 第29-31页 |
4 《本草乘雅半偈》药象的作用 | 第31-42页 |
4.1 阐释成方方义 | 第31-32页 |
4.2 指导辨证用药 | 第32-37页 |
4.2.1 药象合生理 | 第32-33页 |
4.2.2 药象合病位 | 第33页 |
4.2.3 药象合病机 | 第33-35页 |
4.2.4 药象释“量效” | 第35页 |
4.2.5 药象解“归元” | 第35-36页 |
4.2.6 药象辨虚实 | 第36页 |
4.2.7 药象辨上下 | 第36-37页 |
4.3 鉴别药物功效 | 第37-38页 |
4.4 择选药用种类 | 第38-39页 |
4.5 推阐扩充药义 | 第39页 |
4.6 解释药物特性 | 第39-40页 |
4.7 解释药物部位 | 第40页 |
4.8 解释相畏相使 | 第40-41页 |
4.9 核正药物性味 | 第41-42页 |
5 《本草乘雅半偈》药象的传承 | 第42-49页 |
5.1 对《黄帝内经》象思维的传承和发挥 | 第42-43页 |
5.2 对“钱塘医派”学术思想的影响 | 第43-49页 |
5.2.1 对张志聪学术思想的影响 | 第43-47页 |
5.2.2 对张锡驹学术思想的影响 | 第47-49页 |
6 中国传统文化对卢之颐药象思想的影响 | 第49-54页 |
6.1 儒“格物致知” | 第49-51页 |
6.1.1 引经据典,征引广博 | 第49-50页 |
6.1.2 躬耕园圃,以求真义 | 第50-51页 |
6.1.3 善于观察,力在深思 | 第51页 |
6.2 援引佛理 | 第51-52页 |
6.3 援引道理 | 第52-54页 |
7 《本草乘雅半偈》药象的局限性探讨 | 第54-57页 |
7.1 主观性太强,客观性欠缺 | 第54-55页 |
7.2 以先知为基,缺乏逻辑 | 第55-56页 |
7.3 随文附会,类比牵强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文献综述 | 第62-71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