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论文

基于临场体验的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4-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8页
        1.1.1 博物馆的建设热潮及定位转变第14-16页
        1.1.2 当代博物馆面临的挑战第16-18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1.2.1 研究目的第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 论文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9-21页
        1.3.1 博物馆第19-21页
        1.3.2 展陈空间第21页
        1.3.3 临场体验第21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21-27页
        1.4.1 国外相关研究第21-24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24-27页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7-30页
        1.5.1 研究方法第27-29页
        1.5.2 研究思路及框架第29-30页
2 博物馆展陈空间的沿革与发展第30-46页
    2.1 博物馆展陈空间的功能构成第30-31页
        2.1.1 展陈空间的功能构成第30页
        2.1.2 展陈空间的功能细分第30-31页
    2.2 博物馆展陈发展脉络第31-42页
        2.2.1 博物馆的早期形态第31-32页
        2.2.2 公共博物馆的形成第32-33页
        2.2.3 现代主义运动之前的博物馆第33-35页
        2.2.4 现代主义运动之后的博物馆第35-38页
        2.2.5 中国的博物馆发展情况第38-42页
    2.3 当前的博物馆展陈空间特征第42-44页
        2.3.1 空间功能复合化第42-43页
        2.3.2 空间展示个性化第43页
        2.3.3 空间界面多样化第43-44页
        2.3.4 展示媒介多元化第44页
    2.4 本章小节第44-46页
3 国内博物馆展陈空间调研实例第46-88页
    3.1 调研背景第46-47页
        3.1.1 调研方法第46页
        3.1.2 博物馆的选择第46-47页
        3.1.3 对观众的调研第47页
    3.2 博物馆实地调研第47-61页
        3.2.1 成都博物馆第48-51页
        3.2.2 宁波博物馆第51-57页
        3.2.3 苏州博物馆第57-61页
    3.3 博物馆观众问卷调研第61-84页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61-63页
        3.3.2 观众基本信息分析第63-66页
        3.3.3 观众的展陈空间评价分析第66-80页
        3.3.4 观众的体验倾向分析第80-84页
    3.4 影响观众体验的要素提炼第84-87页
        3.4.1 丰富的“五感”体验第84-85页
        3.4.2 多样化的互动展示第85-86页
        3.4.3 富有吸引力和驱动力的展览序列第86页
        3.4.4 尺度适宜的展陈空间第86页
        3.4.5 便利的辅助功能第86-87页
    3.5 本章小节第87-88页
4 “体验”的内涵及其对展陈空间的影响第88-110页
    4.1 建筑“体验”的理论基础第88-91页
        4.1.1 “体验”概念的发展第88-90页
        4.1.2 “体验”的发生和情境认知第90-91页
    4.2 建筑体验的基本内容第91-93页
        4.2.1 物质材料的感知第91-92页
        4.2.2 形态识别第92-93页
        4.2.3 空间知觉第93页
    4.3 展陈空间“体验”的个体感知第93-99页
        4.3.1 个体感知的途径第93-95页
        4.3.2 个体感知的模式第95-99页
    4.4 展陈空间“体验”的集体认同第99-101页
        4.4.1 时代认同第99-100页
        4.4.2 文脉认同第100-101页
        4.4.3 场所认同第101页
    4.5 展陈空间“体验”的发展趋势分析第101-109页
        4.5.1 空间关注——从物到人第102-103页
        4.5.2 观众需求——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第103-104页
        4.5.3 空间功能——从收藏、展陈到互动、交流第104-105页
        4.5.4 设计内容——从空间到活动第105-107页
        4.5.5 展示形式——从单一到多元第107-108页
        4.5.6 设计内核——从物质到非物质第108-109页
    4.6 本章小节第109-110页
5 基于临场体验的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策略第110-146页
    5.1 激发观众互动参与的设计策略第110-115页
        5.1.1 空间促进互动第110-112页
        5.1.2 媒介辅助互动第112-113页
        5.1.3 塑造趣味情景第113-115页
        5.1.4 引入参与型展示第115页
    5.2 完善展陈空间叙事的设计策略第115-126页
        5.2.1 设置完整的叙事要素第116-117页
        5.2.2 采用多样的叙事手法第117-120页
        5.2.3 探索开放的叙事可能第120-126页
    5.3 丰富空间联觉体验的设计策略第126-134页
        5.3.1 强化视觉体验第127-128页
        5.3.2 重视听觉体验第128-130页
        5.3.3 拓展嗅觉体验第130-131页
        5.3.4 回归触觉体验第131-132页
        5.3.5 展陈中的联觉体验第132-134页
    5.4 平衡展陈空间尺度的设计策略第134-140页
        5.4.1 从绝对尺度到相对尺度的优化第134-138页
        5.4.2 考虑空间的动态尺度第138-139页
        5.4.3 人性化的空间尺度第139-140页
    5.5 整合空间功能及形态的设计策略第140-145页
        5.5.1 嵌入休闲空间第140-142页
        5.5.2 模糊空间功能第142-143页
        5.5.3 开放空间形态第143-144页
        5.5.4 柔化空间界面第144-145页
    5.6 本章小节第145-146页
6 策略运用原则第146-150页
    6.1 结合博物馆的类型与主题运用设计策略第146-148页
    6.2 设计策略回应建筑策划第148-149页
    6.3 空间设计策略指导展陈活动第149页
    6.4 本章小节第149-150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50-152页
致谢第152-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58页
附录第158-161页
    A.问卷调查第158-160页
    B.回收调查表式例第160-161页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镇供水工程需水量预测及系统优化研究
下一篇:重庆市南山风景区民国建筑外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