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观园看古典园林文学与意境美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内容及预期结果 | 第13-1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2 预期结果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古典园林中文学与意境的交融 | 第14-20页 |
2.1 相关概念分析 | 第14-15页 |
2.1.1 意境 | 第14页 |
2.1.2 园林意境 | 第14-15页 |
2.2 园林意境表达方式 | 第15-18页 |
2.2.1 间接表达 | 第15-17页 |
2.2.2 直接表达 | 第17-18页 |
2.3 诗词对园林意境的影响 | 第18页 |
2.4 匾额与楹联对园林意境的影响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文人的意义 | 第20-23页 |
3.1 文人对于园林的看法 | 第20页 |
3.1.1 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 第20页 |
3.1.2 出世入世的转换 | 第20页 |
3.2 文人赋予园林的含义 | 第20-23页 |
3.2.1 园林的时间美 | 第21页 |
3.2.2 园林的空间美 | 第21页 |
3.2.3 园林的意境美 | 第21-23页 |
第四章 大观园中文学美与意境美探究 | 第23-43页 |
4.1 大观园 | 第23-27页 |
4.1.1 大观园总体布局分析 | 第23-24页 |
4.1.2 大观园中诗词 | 第24-27页 |
4.2 曲径通幽 | 第27-28页 |
4.3 沁芳流水 | 第28-29页 |
4.4 有凤来仪 | 第29-32页 |
4.4.1 潇湘馆中匾额、楹联和留题 | 第29-31页 |
4.4.2 潇湘馆中诗词 | 第31-32页 |
4.5 水稻花香 | 第32-34页 |
4.5.1 稻香村中匾额、楹联和留题 | 第32-33页 |
4.5.2 稻香村中诗词 | 第33-34页 |
4.6 蓼汀花溆 | 第34页 |
4.7 蘅芜清芬 | 第34-36页 |
4.7.1 蘅芜苑中匾额、楹联和留题 | 第34-35页 |
4.7.2 蘅芜苑中诗词 | 第35-36页 |
4.8 省亲别墅 | 第36-37页 |
4.9 红香绿玉 | 第37-40页 |
4.9.1 怡红院中匾额、楹联和留题 | 第37-38页 |
4.9.2 怡红院中诗词 | 第38-40页 |
4.10 藕香榭 | 第40-41页 |
4.11 芦雪广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大观园中意境营造的手法 | 第43-51页 |
5.1 造园要素 | 第43-46页 |
5.1.1 山石 | 第43-44页 |
5.1.2 水体 | 第44-45页 |
5.1.3 建筑 | 第45页 |
5.1.4 植物 | 第45-46页 |
5.2 大观园园林意境的勾勒 | 第46-48页 |
5.2.1 园林意境与绘画艺术的结合 | 第46-47页 |
5.2.2 园林意境与戏曲音乐艺术的结合 | 第47页 |
5.2.3 园林意境与茶酒文化的结合 | 第47-48页 |
5.3 大观园园林意境的表达 | 第48-51页 |
5.3.1 巧于因借 | 第48页 |
5.3.2 以小见大 | 第48-49页 |
5.3.3 因地制宜 | 第49页 |
5.3.4 虚实相间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1-54页 |
6.1 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 | 第51页 |
6.2 园林世界与文人的精神交流 | 第51-52页 |
6.3 含蕴的意境 | 第52页 |
6.4 讨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