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德合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低熔点合金及其纳米颗粒概述 | 第10-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现状 | 第14-15页 |
1.2.2 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相变储能材料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纳米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工作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2 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第2章 菲尔德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 第21-35页 |
2.1 纳米颗粒的两种制备方法 | 第21-23页 |
2.1.1 纳米乳化法 | 第21-23页 |
2.1.2 超声乳化法 | 第23页 |
2.2 纳米颗粒的形貌表征 | 第23-29页 |
2.2.1 纳米颗粒的分散 | 第23-24页 |
2.2.2 颗粒的形貌表征 | 第24-29页 |
2.2.3 红外光谱测试颗粒表面成分 | 第29页 |
2.3 纳米颗粒的热学分析 | 第29-33页 |
2.3.1 不同合成条件下的热曲线分析 | 第30-31页 |
2.3.2 循环测试分析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性能 | 第35-44页 |
3.1 添加纳米颗粒的润滑油制备 | 第35-36页 |
3.1.1 润滑油的准备 | 第35页 |
3.1.2 润滑油的分散稳定性 | 第35-36页 |
3.2 摩擦实验 | 第36-40页 |
3.2.1 摩擦机理分析 | 第36-39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3.3.1 摩擦系数 | 第40-41页 |
3.3.2 磨痕深度 | 第41-42页 |
3.3.3 磨痕直径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 第44-52页 |
4.1 制备不同质量分数的纳米复合薄膜 | 第44-46页 |
4.1.1 纳米颗粒和薄膜基材的选取 | 第44-45页 |
4.1.2 复合溶液的制备 | 第45页 |
4.1.3 流延法制备 | 第45-46页 |
4.2 纳米复合薄膜的形貌测试 | 第46-47页 |
4.3 纳米复合薄膜的红外光谱测试 | 第47-48页 |
4.4 纳米复合薄膜的热学测试 | 第48-50页 |
4.4.1 不同质量分数下热曲线分析 | 第48-49页 |
4.4.2 热循环曲线分析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纳米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 第52-61页 |
5.1 杨氏模量测试原理 | 第52-54页 |
5.1.1 峰值力轻敲技术的实验过程 | 第52-53页 |
5.1.2 峰值力轻敲技术的理论计算 | 第53-54页 |
5.2 不同温度的杨氏模量测试过程 | 第54-55页 |
5.3 杨氏模量测试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5.4 对针尖的粘附力测试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