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HC8-3S-9)对石油污染沉积物的生物修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5-25页
    1.1 微生物降解石油研究进展第15-17页
        1.1.1 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第15-16页
        1.1.2 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第16-17页
    1.2 绿色荧光蛋白第17-19页
        1.2.1 绿色荧光蛋白在微生物示踪中的作用第18-19页
    1.3 微宇宙系统第19-21页
        1.3.1 微宇宙系统在研究降解中的应用第20-21页
    1.4 创新性第21-22页
    1.5 研究基础第22-23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1.7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2章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菌株构建第25-37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5-26页
        2.1.1 实验材料第25-26页
        2.1.2 实验仪器第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31页
        2.2.1 质粒构建第26-29页
        2.2.2 荧光标记第29-30页
        2.2.3 荧光检测第30页
        2.2.4 插入位点检测第30-31页
    2.3 实验结果第31-35页
        2.3.1 质粒构建第31-32页
        2.3.2 荧光检测第32-33页
        2.3.3 插入位点检测第33-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3章 微宇宙体系构建及Acinetobactersp.HC8-3S-9的石油降解实验第37-55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37-38页
        3.1.1 实验材料第37页
        3.1.2 实验仪器第37-38页
    3.2 实验方法第38-41页
        3.2.1 微宇宙体系构建第38-39页
        3.2.2 YSI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环境数据采集第39页
        3.2.3 萃取微宇宙体系中石油烃组分第39-40页
            3.2.3.1 海水中石油烃萃取第39页
            3.2.3.2 沉积物中石油烃的萃取第39-40页
        3.2.4 层析分离第40页
        3.2.5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石油烃第40页
        3.2.6 沉积物样品总碳氮、有机碳氮的测定第40-41页
            3.2.6.1 沉积物样品中总碳氮处理方法第40页
            3.2.6.2 沉积物样品中有机碳氮处理方法第40-41页
        3.2.7 微宇宙体系中荧光检测第41页
        3.2.8 微宇宙体系中水体营养盐测定第41页
    3.3 实验结果第41-53页
        3.3.1 YSI水质分析仪数据第41-42页
        3.3.2 石油烃降解曲线第42-44页
        3.3.3 沉积物样品中总碳氮、有机碳氮含量第44-47页
        3.3.4 水体营养盐检测数据第47-51页
        3.3.5 荧光显微检测第51页
        3.3.6 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第51-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4章 工程菌对土著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第55-81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55页
        4.1.1 实验材料第55页
        4.1.2 实验仪器第55页
        4.1.3 分析软件第55页
    4.2 实验方法第55-57页
        4.2.1 提取微宇宙环境样品DNA第55页
        4.2.2 Nanodrop测定DNA浓度第55页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gfp基因拷贝数第55-56页
            4.2.3.1 绘制标准曲线第56页
            4.2.3.2 微宇宙环境样品PCR检测第56页
        4.2.4 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第56-57页
    4.3 实验结果第57-80页
        4.3.1 Nanodrop实验结果第57-58页
        4.3.2 标准曲线绘制第58-59页
        4.3.3 环境样品荧光定量PCR结果第59-60页
        4.3.4 测序结果概况第60-63页
        4.3.5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第63-66页
        4.3.6 稀释曲线分析第66页
        4.3.7 微宇宙体系各组别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第66-71页
        4.3.8 样本比较分析第71-72页
        4.3.9 组间显著性差异检验第72-80页
            4.3.9.1 多组检验第73-78页
            4.3.9.2 两样本显著性差异检验第78-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5页
    5.1 实验结论第81-82页
    5.2 不足与展望第82-85页
参考文献第85-93页
附录第93-101页
致谢第101-103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的前处理及重金属浸提与固定方法比较
下一篇:含盐有机废水生物降解群落结构分析及其耐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