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 | 第9-10页 |
1.1.2 氯代有机物的来源及危害 | 第10页 |
1.2 重金属及氯代有机物污染的处理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重金属污染的处理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氯代有机物的处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纳米零价铁概述 | 第13-16页 |
1.3.1 纳米零价铁去除重金属 | 第14-15页 |
1.3.2 纳米零价铁去除氯代有机物 | 第15-16页 |
1.3.3 纳米零价铁的改性方法 | 第16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仪器和实验方法 | 第18-21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8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2.2.1 材料的制备 | 第18-19页 |
2.2.2 去除水中Zn(Ⅱ)的批实验 | 第19页 |
2.2.3 去除水中 2,4-二氯酚的批实验 | 第19页 |
2.3 材料表征方法 | 第19-21页 |
第3章 纳米Fe/Ni的负载和改性及其去除Zn(Ⅱ)和 2,4-二氯酚的影响因素 | 第21-40页 |
3.1 负载及改性纳米Fe/Ni的制备 | 第21-29页 |
3.1.1 负载材料的选择 | 第21-23页 |
3.1.2 负载比的确定 | 第23-24页 |
3.1.3 镍铁摩尔比的确定 | 第24-26页 |
3.1.4 改性剂种类的选择 | 第26-27页 |
3.1.5 改性剂浓度的确定 | 第27-29页 |
3.2 Zn(Ⅱ)去除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5页 |
3.2.1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29-33页 |
3.2.2 初始p H值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3 环境温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 2,4-二氯酚去除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9页 |
3.3.1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2 初始p H值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 环境温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负载与改性对Fe/Ni性能的增强和Zn(Ⅱ)及 2,4-二氯酚去除机理 | 第40-56页 |
4.1 纳米Fe/Ni及其负载与改性后材料的表征 | 第40-43页 |
4.1.1 微观形貌 | 第40-41页 |
4.1.2 BET比表面积与孔结构 | 第41-42页 |
4.1.3 Zeta电位 | 第42-43页 |
4.2 负载和改性对Fe/Ni去除Zn(Ⅱ)及 2,4-二氯酚性能的增强作用 | 第43-44页 |
4.3 Zn(Ⅱ)去除机理分析 | 第44-48页 |
4.3.1 吸附等温模型拟合 | 第44-46页 |
4.3.2 Zn(Ⅱ)去除机理 | 第46-47页 |
4.3.3 纳米Fe/Ni去除Zn(Ⅱ)后的腐蚀产物分析 | 第47-48页 |
4.4 2,4-二氯酚去除机理分析 | 第48-55页 |
4.4.1 2,4-二氯酚去除机理与还原途径 | 第48-50页 |
4.4.2 L-H模型拟合 | 第50-51页 |
4.4.3 吸附等温模型拟合 | 第51-52页 |
4.4.4 纳米Fe/Ni去除 2,4-二氯酚后的腐蚀产物分析 | 第52-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