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生态文明视阈下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路径研究--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文献综述第11-17页
绪论第17-23页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7-20页
        (一) 选题背景第17-19页
        (二) 研究意义第19-20页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0-21页
        (一) 研究思路第20-21页
        (二) 研究方法第21页
    三、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第21-23页
        (一) 研究重难点第21页
        (二) 创新之处第21-23页
一、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第23-29页
    (一)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第23-24页
        1.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第23页
        2. 道家“顺应自然”思想第23-24页
        3. 佛教“众生平等”思想第24页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第24-26页
        1. 哲学层面的生态思想第24-25页
        2. 经济学层面的生态思想第25-26页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第26-29页
        1. 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第26页
        2. 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第26-27页
        3. 江泽民的生态文明思想第27页
        4. 胡锦涛的生态文明思想第27-29页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重庆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实要求第29-35页
    (一) 生态文明视域下重庆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9-31页
        1. 重庆承接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29页
        2. 重庆产业生态发展的速度缓慢第29-30页
        3. 重庆缺乏自主创新型企业第30-31页
        4. 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节能减排力度不够第31页
    (二) 生态文明视域下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要求第31-35页
        1. 承接基础——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第31-32页
        2. 承接动力——注重扶持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构筑产业集群第32页
        3. 承接支持——立足引进技术,注重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32-33页
        4. 承接保障——加强人才储备,吸收优秀人才第33-35页
三、生态文明视阈下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生态工业园区第35-41页
    (一) 产业转移与生态工业园区的互动关系第35-36页
        1. 产业转移帮助生态工业园区实现升级第35-36页
        2. 生态工业园区为产业转移的实现提供环境第36页
    (二) 重庆工业园区分类第36-39页
        1. 传统工业园区第37-38页
        2. 转型工业园区第38页
        3. 生态工业园区第38-39页
    (三) 重庆生态工业园区承接转移的产业类型第39-41页
        1. 高新技术产业第39-40页
        2. 物流加工业第40页
        3. 先进制造业第40页
        4. 现代服务业第40-41页
四、生态文明视域下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路径第41-57页
    (一) 承接产业转移的系统演进——生态升级第41-42页
        1. 初级生态化第41-42页
        2. 中级生态化第42页
        3. 高级生态化第42页
    (二) 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基础——能源优化第42-45页
        1. 重庆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效低能耗高第42-44页
        2. 重庆的能源优势第44页
        3. 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能源优化第44-45页
    (三) 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支撑——低碳技术第45-47页
        1. 节能减排第45-46页
        2. 循环利用第46页
        3. 污染防治第46-47页
        4. 生态保护第47页
    (四) 承接产业转移的管理保障——政策规制第47-50页
        1. 准入与退出规制第47-48页
        2. 生态考核规制第48-50页
        3. 生态评价规制第50页
    (五) 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动力——市场机制第50-53页
        1. 融资机制第51页
        2. 清洁发展机制第51-52页
        3. 碳交易市场第52页
        4. 碳金融和碳保险第52-53页
    (六) 承接产业转移的文化协同——生态文化第53-57页
        1. 生态文化的基础—生态意识第53-54页
        2. 生态文化的表现形式—生态社区第54-55页
        3. 生态文化的途径——生态行为第55-57页
结语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致谢第63-65页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情况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畜禽养殖场沼液的负压浓缩与纳滤膜浓缩研究
下一篇:生态涵养发展型县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