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学术回顾 | 第9-11页 |
1.3 辽朝使宋国信使之界定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与史料 | 第12-13页 |
第2章 辽朝使宋国信使概述 | 第13-18页 |
2.1 辽宋两次交聘关系之确立 | 第13-14页 |
2.2 首次交聘中使宋国信使的派遣 | 第14-16页 |
2.3 再次交聘中使宋国信使的派遣 | 第16-18页 |
第3章 辽朝使宋国信使分类 | 第18-28页 |
3.1 常使 | 第18-22页 |
3.1.1 正旦国信使、生辰国信使 | 第18-20页 |
3.1.2 告哀国信使、遗留国信使、回谢国信使 | 第20-21页 |
3.1.3 祭奠国信使、吊慰国信使、助葬国信使 | 第21-22页 |
3.1.4 贺登位国信使 | 第22页 |
3.2 泛使 | 第22-26页 |
3.2.1 解决辽宋争端之泛使 | 第23-24页 |
3.2.2 与宋交好之泛使 | 第24-25页 |
3.2.3 求御容之泛使 | 第25-26页 |
3.3 议和使 | 第26-28页 |
第4章 辽朝使宋国信使选任及奖惩 | 第28-34页 |
4.1 使宋国信使的选任 | 第28-32页 |
4.1.1 正使的选任 | 第28-30页 |
4.1.2 副使的选任 | 第30-32页 |
4.2 使宋国信使的奖惩 | 第32-34页 |
第5章 辽朝使宋国信使作用 | 第34-37页 |
5.1 对宋交聘政策的传递者和执行者 | 第34-35页 |
5.2 选任标准的民族性有利于维护契丹民族统治权威 | 第35页 |
5.3 促进辽宋间交流,加深双方了解 | 第35-36页 |
5.4 有利于双方维持长期交聘往来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表 辽朝使宋国信使简表 | 第39-67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