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网络流量内容实时还原相关基础知识简介 | 第14-22页 |
2.1 高速网络流量 | 第14页 |
2.2 数据包捕获技术 | 第14-16页 |
2.2.1 通用网络适配器数据包捕获 | 第14-15页 |
2.2.2 华为智能网络适配器数据包捕获 | 第15-16页 |
2.3 TCP/IP协议栈 | 第16-19页 |
2.3.1 IP协议 | 第16-17页 |
2.3.2 TCP协议 | 第17页 |
2.3.3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 第17-19页 |
2.3.4 数据封装与拆封 | 第19页 |
2.4 高速网络流量内容实时还原面临的技术难点 | 第19-21页 |
2.4.1 HTTP流量还原 | 第19-20页 |
2.4.2 P2P流量还原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关键方法与技术研究 | 第22-32页 |
3.1 IP分片重组技术 | 第22-23页 |
3.2 TCP流重组技术 | 第23-28页 |
3.2.1 TCP会话管理技术 | 第23-25页 |
3.2.1.1 基于哈希表的TCP会话管理技术 | 第23-24页 |
3.2.1.2 TCP会话过程模型 | 第24-25页 |
3.2.2 TCP超时检测机制 | 第25-26页 |
3.2.3 TCP流重组机制 | 第26-28页 |
3.2.3.1 TCP会话流分析 | 第26-28页 |
3.2.3.2 TCP会话流结论 | 第28页 |
3.2.3.3 TCP流重组机制 | 第28页 |
3.3 HTTP内容实时还原技术 | 第28-30页 |
3.3.1 HTTP内容实时还原技术 | 第28-29页 |
3.3.2 针对HTTP流量还原设计的TCP流重组方法 | 第29-30页 |
3.4 P2P内容还原技术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HTTP还原系统设计与实现及系统测试 | 第32-51页 |
4.1 开发环境 | 第32页 |
4.2 系统层次结构 | 第32-33页 |
4.3 HTTP还原系统模块划分 | 第33-34页 |
4.4 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34-45页 |
4.4.1 数据捕获模块 | 第34-35页 |
4.4.2 TCP流重组模块 | 第35-43页 |
4.4.3 HTTP内容还原模块 | 第43-45页 |
4.4.4 还原内容存储及数据库操作模块 | 第45页 |
4.5 系统测试 | 第45-50页 |
4.5.1 测试环境 | 第45-46页 |
4.5.2 功能测试 | 第46-49页 |
4.5.2.1 HTTP文本还原 | 第46-48页 |
4.5.2.2 HTTP图片还原 | 第48-49页 |
4.5.3 性能测试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P2P还原系统设计与实现及系统测试 | 第51-60页 |
5.1 P2P还原系统的模块划分 | 第51-52页 |
5.2 P2P还原系统的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52-55页 |
5.2.1 数据库设计 | 第52-53页 |
5.2.2 数据包捕获模块 | 第53-54页 |
5.2.3 种子信息分析模块 | 第54页 |
5.2.4 主动还原模块 | 第54-55页 |
5.2.5 文件内容提取重编码及数据库操作模块 | 第55页 |
5.3 系统测试 | 第55-59页 |
5.3.1 测试环境 | 第55-56页 |
5.3.2 功能测试 | 第56-57页 |
5.3.3 性能测试 | 第57-58页 |
5.3.4 实际应用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0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60-61页 |
6.3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