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基于改进型生态足迹的建平县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及预测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生态足迹的产生第9页
    1.2 生态足迹的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1-13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13-15页
    2.1 建平县生态环境现状第13-14页
        2.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第13页
        2.1.2 气候特征第13页
        2.1.3 自然资源第13-14页
    2.2 建平县社会经济概况第14-15页
第三章 生态足迹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第15-22页
    3.1 生态足迹理论基础第15-18页
        3.1.1 生态足迹第15页
        3.1.2 生物生产性土地第15-16页
        3.1.3 生态承载力第16页
        3.1.4 均衡因子第16页
        3.1.5 产量因子第16页
        3.1.6 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前提条件第16-17页
        3.1.7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第17-18页
        3.1.8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第18页
    3.2 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第18-22页
        3.2.1 基于“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模型第18-19页
        3.2.2 本地生态足迹模型第19-20页
        3.2.3 生态足迹三维模型第20-22页
第四章 国家平均生产力和建平县产量因子的计算第22-33页
    4.1 生物资源全国平均生产力的计算第22-28页
        4.1.1 种植产品国家平均产量第22-24页
        4.1.2 林产品国家平均生产量第24-26页
        4.1.3 动物产品国家平均生产量第26-28页
    4.2 均衡因子第28-29页
    4.3 建平县产量因子第29-32页
    4.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五章 建平县生态足迹计算第33-49页
    5.1 建平县生态足迹计算第33-43页
        5.1.1 生物资源账户生态足迹计算第33-38页
        5.1.2 能源账户生态足迹计算第38-41页
        5.1.3 建平县历年人均生态足迹分析第41-43页
    5.2 建平县生态承载力计算第43-45页
        5.2.1 建平县生态承载力计算第43-44页
        5.2.2 建平县生态承载力分析第44-45页
    5.3 建平县生态足迹分析第45-49页
第六章 建平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第49-56页
    6.1 建平县自然资本核算第49-51页
    6.2 生态足迹压力指数第51-52页
    6.3 建平县生态适度人口第52-53页
    6.4 生态足迹多样性评价分析第53-55页
    6.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七章 建平县人均耕地生态足迹预测第56-61页
    7.1 建平县生态足迹预测一般回归模型的建立第56-58页
    7.2 建平县2013年-2020年耕地生态足迹预测第58-59页
    7.3 建平县生态建设措施第59-61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8.1 主要结论第61页
    8.2 讨论和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录第66-68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卟啉类络合物分析方法及其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分布
下一篇: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废水环境友好排放工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