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纳米材料 | 第10-14页 |
1.1.1 纳米材料概述 | 第10页 |
1.1.2 纳米材料的基本效应 | 第10-11页 |
1.1.3 纳米材料的分类 | 第11-12页 |
1.1.4 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1.2 本文构思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荧光传感器超灵敏检测鱼精蛋白和肝素 | 第15-27页 |
2.1 引言 | 第15-1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7-18页 |
2.2.1 材料 | 第17页 |
2.2.2 纳米金的合成 | 第17-18页 |
2.2.3 实验设备 | 第18页 |
2.2.4 实验过程 | 第1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8-26页 |
2.3.1 纳米金对荧光素的荧光猝灭作用 | 第18-19页 |
2.3.2 纳米金-荧光素组装体与分析物之间的作用 | 第19-20页 |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20-21页 |
2.3.4 检测肝素和鱼精蛋白的灵敏度 | 第21-23页 |
2.3.5 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23-24页 |
2.3.6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24-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新型荧光探针和纳米金的“TURN-ON”型荧光传感器检测三聚氰胺 | 第27-39页 |
3.1 前言 | 第27-2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9页 |
3.2.1 材料 | 第29页 |
3.2.2 纳米金的合成 | 第29页 |
3.2.3 实验设备 | 第29页 |
3.2.4 实验过程 | 第2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3.3.1 探针的表征 | 第29-32页 |
3.3.2 纳米金对探针的荧光猝灭作用 | 第32页 |
3.3.3 纳米金、荧光探针与分析物之间的作用 | 第32-34页 |
3.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4-35页 |
3.3.5 三聚氰胺的检测 | 第35-36页 |
3.3.6 特异性实验 | 第36-37页 |
3.3.7 实际样品分析 | 第37-38页 |
3.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无标记的硅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检测铜离子 | 第39-50页 |
4.1 前言 | 第39-4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40-41页 |
4.2.2 硅量子点的合成 | 第41页 |
4.2.3 铜离子的荧光检测 | 第41页 |
4.2.4 实际样品分析 | 第4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4.3.1 硅量子点的表征 | 第41-43页 |
4.3.2 铜离子传感器的原理 | 第43-45页 |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5-46页 |
4.3.4 铜离子的检测 | 第46-47页 |
4.3.5 特异性实验 | 第47-48页 |
4.3.6 实际样品分析 | 第48-49页 |
4.4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