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1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1-29页 |
2.1 MODS 的历史发展 | 第11-12页 |
2.2 流行病学 | 第12页 |
2.3 发病机制 | 第12-19页 |
2.3.1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 第12-15页 |
2.3.2 胃肠道假说(肠道细菌、毒素移位) | 第15-16页 |
2.3.3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氧化应激 | 第16-17页 |
2.3.4 二次打击和双相预激 | 第17页 |
2.3.5 凝血系统与 MODS | 第17-18页 |
2.3.6 细胞凋亡 | 第18页 |
2.3.7 基因多态性 | 第18-19页 |
2.4 主要危险因素 | 第19-21页 |
2.4.1 老龄 | 第19页 |
2.4.2 合并基础疾病 | 第19-20页 |
2.4.3 缺血-缺氧 | 第20页 |
2.4.4 合并感染 | 第20页 |
2.4.5 免疫功能低下及低蛋白血症 | 第20-21页 |
2.4.6 其他 | 第21页 |
2.5 临床特点 | 第21-22页 |
2.5.1 MODS 的临床特点 | 第21页 |
2.5.2 主要系统障碍的临床表现 | 第21-22页 |
2.6 防治策略 | 第22-29页 |
2.6.1 预防 | 第22页 |
2.6.2 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慢性病 | 第22页 |
2.6.3 全面有效的脏器支持, 维护脏器功能 | 第22-25页 |
2.6.4 有效的营养支持 | 第25-26页 |
2.6.5 激素治疗药物治疗 | 第26页 |
2.6.6 血液净化疗法 | 第26-27页 |
2.6.7 基因治疗 | 第27页 |
2.6.8 严格预防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 | 第27页 |
2.6.9 中医药治疗 | 第27-28页 |
2.6.10 心理治疗 | 第28页 |
2.6.11 其他治疗 | 第28页 |
2.6.12 MODS 的监护 | 第28-29页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3.1. 病例选择 | 第29页 |
3.1.1 MODS 的诊断标准 | 第29页 |
3.1.2 入组标准 | 第29页 |
3.1.3 排除标准 | 第29页 |
3.2 资料采集 | 第29页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29-30页 |
第4章 结果 | 第30-37页 |
4.1 一般资料 | 第30页 |
4.2 相关因素 | 第30-34页 |
4.2.1 性别 | 第30-31页 |
4.2.2 年龄 | 第31-32页 |
4.2.3 慢性疾病种类 | 第32页 |
4.2.4 低蛋白血症 | 第32-33页 |
4.2.5 感染 | 第33-34页 |
4.5 首发功能障碍器官的比较 | 第34页 |
4.6 功能障碍器官的分布 | 第34-35页 |
4.7 功能障碍器官的数目比较 | 第35-36页 |
4.8 NCU 患者入院诊断疾病的比较 | 第36-37页 |
4.8.1 NCU 患者入院诊断疾病总体比较 | 第36-37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7-44页 |
5.1 病死率 | 第37页 |
5.2 相关危险因素 | 第37-39页 |
5.2.1 性别 | 第37-38页 |
5.2.2 年龄 | 第38页 |
5.2.3 慢性疾病者 | 第38-39页 |
5.2.4 合并低蛋白血症者 | 第39页 |
5.3 功能障碍的系统 | 第39-43页 |
5.3.1 呼吸系统 | 第39-41页 |
5.3.2 循环系统 | 第41页 |
5.3.3 消化系统 | 第41-42页 |
5.3.4 泌尿系统 | 第42-43页 |
5.3.5 凝血系统 | 第43页 |
5.4 功能障碍器官数目 | 第43-4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