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钛酸锂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1 钛酸锂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6-17页 |
1.2.2 钛酸锂化合物的性能改善 | 第17-18页 |
1.2.3 钛酸锂化合物的光学性质 | 第18-19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26-38页 |
2.1 多粒子体系的Schrodinger方程 | 第26-29页 |
2.1.1 绝热近似 | 第27-28页 |
2.1.2 Hartree-Fock近似 | 第28-29页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9-34页 |
2.2.1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30-31页 |
2.2.2 Kohn-Sham方程 | 第31-32页 |
2.2.3 交换关联能 | 第32-33页 |
2.2.3.1 局域密度近似(LDA) | 第32-33页 |
2.2.3.2 广义梯度近似(GGA) | 第33页 |
2.2.4 平面波赝势方法 | 第33-34页 |
2.3 Castep软件简介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第三章 LiTi_2O_4、Li_4Ti_5O_(12)、Li_2Ti_2O_4和Li_7Ti_5O_(12)的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 | 第38-53页 |
3.1 理论模型和参数设定 | 第38-41页 |
3.1.1 理论模型 | 第38-40页 |
3.1.2 参数设定 | 第40-41页 |
3.2 LiTi_2O_4、Li_4Ti_5O_(12)、Li_2Ti_2O_4和Li_7Ti_5O_(12)的电子结构 | 第41-43页 |
3.3 LiTi_2O_4、Li_4Ti_5O_(12)、Li_2Ti_2O_4和Li_7Ti_5O_(12)的电学性质 | 第43-44页 |
3.4 LiTi_2O_4、Li_4Ti_5O_(12)、Li_2Ti_2O_4和Li_7Ti_5O_(12)的光学性质 | 第44-49页 |
3.4.1 复介电函数ε(ω) | 第44-46页 |
3.4.2 吸收谱α(ω) | 第46-48页 |
3.4.3 折射率n(ω)和消光系数k(ω)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掺杂点缺陷的LiTi_2O_4和Li_2Ti_2O_4 | 第53-67页 |
4.1 理论模型和参数设定 | 第53-56页 |
4.1.1 理论模型 | 第53-55页 |
4.1.2 参数设定 | 第55-56页 |
4.2 掺杂点缺陷的LiTi_2O_4和Li_2Ti_2O_4的电子结构 | 第56-60页 |
4.2.1 晶体结构 | 第56-57页 |
4.2.2 能带、态密度和电子密度分布 | 第57-60页 |
4.3 掺杂点缺陷的LiTi_2O_4和Li_2Ti_2O_4的电学性质 | 第60-62页 |
4.4 掺杂点缺陷的LiTi_2O_4和Li_2Ti_2O_4的光学性质 | 第62-64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掺杂过渡金属元素的LiTi_2O_4和Li_2Ti_2O_4 | 第67-78页 |
5.1 理论模型和参数设定 | 第67-70页 |
5.1.1 理论模型 | 第67-69页 |
5.1.2 参数设定 | 第69-70页 |
5.2 掺杂过渡金属元素的LiTi_2O_4和Li_2Ti_2O_4的电子结构 | 第70-72页 |
5.3 掺杂过渡金属元素的LiTi_2O_4和Li_2Ti_2O_4的电学性质 | 第72-73页 |
5.4 掺杂过渡金属元素的LiTi_2O_4和Li_2Ti_2O_4的光学性质 | 第73-75页 |
5.5 本章总结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获得的奖励 | 第81-8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