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4页 |
第一节 写作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7-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页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上海住房保障工作的发展回顾和问题分析 | 第14-21页 |
第一节 上海住房保障工作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上海住房保障体系的既有格局 | 第15-16页 |
一、上海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原则 | 第15页 |
二、构成住房保障体系的六个方面 | 第15-16页 |
三、划分住房保障对象的三个层次 | 第16页 |
第三节 上海现行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中的瓶颈问题 | 第16-21页 |
一、政策制订的滞后与相关立法的缺失 | 第17页 |
二、住房保障目标与保障思路比较落后 | 第17-18页 |
三、保障对象的划分与保障方式的设计比较粗放 | 第18-19页 |
四、住房保障的推进中市场参与度较低 | 第19页 |
五、住房租赁市场不完善,保障性适宜房源短缺 | 第19-20页 |
六、住房保障需求信息不明,动态调整机制不完善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其他国家或地区住房保障的经验 | 第21-39页 |
第一节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 第21-25页 |
一、政府作用制度化,发挥住房保障主导作用 | 第21-22页 |
二、保障对象细分化,设定特定人群保障政策 | 第22-24页 |
三、保障资源多元化,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 | 第24页 |
四、保障水平层次化,建立动态收入信用机制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德国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 第25-28页 |
一、拓宽房源筹集渠道 | 第26页 |
二、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 第26页 |
三、合理设置租金标准 | 第26-27页 |
四、规范培育住房租赁市场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 第28-35页 |
一、制订政策规划——居者有其屋计划 | 第28-29页 |
二、实施金融配套——中央公积金制度 | 第29-31页 |
三、成立专门机构——建屋发展局 | 第31页 |
四、多渠道多方式的保障措施 | 第31-32页 |
五、后续政策实施 | 第32-35页 |
第四节 香港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 第35-39页 |
一、政府定位恰当,有效整合资源 | 第36页 |
二、长远目标与短期调整相结合 | 第36-37页 |
三、选址布局考虑交通及设施因素 | 第37-38页 |
四、协调好保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完善上海市住房保障体系的几点建议 | 第39-47页 |
第一节 完善上海住房保障体系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 第39-42页 |
一、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的有机统一 | 第39页 |
二、保障本市户籍家庭为主与兼顾非本市户籍家庭相协调 | 第39-40页 |
三、住房保障中政策责任与居民自力的关系 | 第40-41页 |
四、住房保障与房屋租赁市场的有机结合 | 第41页 |
五、住房保障与居民生活、就业、城市发展相协调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强化立法在住房保障中的基础作用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住房保障工作 | 第43页 |
第四节 发挥公积金在住房市场与住房保障中的调节作用 | 第43-45页 |
第五节 提高开发商在住房保障中的参与程度 | 第45-47页 |
一、完善开发商在配建项目中的激励机制 | 第45-46页 |
二、将保障性住房开发量纳入开发商资质评定的范围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