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写表 | 第8-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4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4-29页 |
2.1 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2.2 发病机制相关假说 | 第15-19页 |
2.2.1 炎症假说 | 第15-16页 |
2.2.2 病毒性心肌炎 | 第16页 |
2.2.3 异常免疫反应 | 第16-17页 |
2.2.4 激素分泌异常 | 第17-18页 |
2.2.5 营养不良 | 第18-19页 |
2.2.6 血流动力学改变 | 第19页 |
2.2.7 其他因素 | 第19页 |
2.3 PPCM 定义及诊断标准 | 第19-20页 |
2.4 鉴别诊断 | 第20-21页 |
2.4.1 风湿性心脏病 | 第20页 |
2.4.2 心肌炎 | 第20页 |
2.4.3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 | 第20-21页 |
2.4.4 高血压性心脏病 | 第21页 |
2.4.5 肺栓塞和羊水栓塞 | 第21页 |
2.4.6 其他疾病 | 第21页 |
2.5 临床表现 | 第21-22页 |
2.6 辅助检查 | 第22-24页 |
2.6.1 超声心动图 | 第22-23页 |
2.6.2 心电图和胸部 X 线 | 第23页 |
2.6.3 化验检查 | 第23-24页 |
2.6.4 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r esonance imaging ,CMR) | 第24页 |
2.6.5 其他检查 | 第24页 |
2.7 治疗 | 第24-28页 |
2.7.1 一般治疗 | 第24-25页 |
2.7.2 改善血流动力学药物 | 第25-26页 |
2.7.3 拮抗神经内分泌药物 | 第26页 |
2.7.4 抗凝治疗 | 第26-27页 |
2.7.5 免疫靶向治疗 | 第27-28页 |
2.7.6 其他治疗 | 第28页 |
2.8 预后 | 第28-29页 |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9-30页 |
3.1 一般资料 | 第29页 |
3.2 诊断标准 | 第29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第4章 结果 | 第30-38页 |
4.1 一般情况 | 第30-31页 |
4.2 临床表现 | 第31-32页 |
4.3 辅助检查 | 第32-35页 |
4.3.1 实验室检查 | 第32-34页 |
4.3.2 心脏彩超 | 第34-35页 |
4.3.3 心电图 | 第35页 |
4.3.4 胸部 X 线或胸部 CT | 第35页 |
4.4 治疗及预后 | 第35-38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8-43页 |
5.1 流行病学 | 第38-39页 |
5.2 临床表现 | 第39页 |
5.3 治疗 | 第39-41页 |
5.4 预后 | 第41-4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