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 1.2.1 就业行为研究 | 第12-15页 |
| 1.2.2 居住行为研究 | 第15-17页 |
| 1.2.3 就业—居住空间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3.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 2.1.1 村民居住—就业空间行为 | 第21页 |
| 2.1.2 居住—就业行为转型 | 第21页 |
| 2.1.3 多功能乡村转型 | 第21-22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 2.2.1 农户生计理论 | 第22页 |
| 2.2.2 乡村转型理论与山区乡村转型 | 第22页 |
| 2.2.3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与家庭生命历程理论 | 第22-23页 |
| 2.2.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和模型 | 第23-24页 |
| 2.2.5 空间—行为理论 | 第24页 |
| 2.2.6 村庄类型 | 第24-26页 |
| 3 菜园村村民居业空间行为匹配情况 | 第26-30页 |
| 3.1 研究区概况与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 3.1.1 研究区概况 | 第26-27页 |
| 3.1.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7页 |
| 3.2 居住就业组合情况 | 第27-28页 |
| 3.3 居住就业匹配模式分析 | 第28-30页 |
| 3.3.1 居业协调模式(C) | 第28-29页 |
| 3.3.2 居业分离模式(S) | 第29-30页 |
| 4 菜园村村民居业空间行为匹配性演化分析 | 第30-40页 |
| 4.1 居业空间行为匹配模式演化特征 | 第30-32页 |
| 4.2 居业空间行为匹配模式演化的影响因素 | 第32-37页 |
| 4.2.1 制度因素 | 第32-33页 |
| 4.2.2 经济因素 | 第33-34页 |
| 4.2.3 社会因素 | 第34-35页 |
| 4.2.4 家庭因素 | 第35页 |
| 4.2.5 个人因素 | 第35-36页 |
| 4.2.6 环境因素 | 第36-37页 |
| 4.3 居业空间行为匹配模式与村民属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40页 |
| 4.3.1 变量设计 | 第37页 |
| 4.3.2 研究假设与结果报告 | 第37-38页 |
| 4.3.3 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 5 村民居业空间行为引导与对策分析 | 第40-44页 |
| 5.1 菜园村村民居业空间行为存在问题 | 第40-42页 |
| 5.1.1 居业空间分离程度加深 | 第40页 |
| 5.1.2 双重占地现象持续存在 | 第40页 |
| 5.1.3 农村环境资源浪费严重 | 第40-41页 |
| 5.1.4 村镇结构亟需调整优化 | 第41-42页 |
| 5.2 解决途径 | 第42-44页 |
| 5.2.1 引导与调控村民居业空间行为的对策 | 第42页 |
| 5.2.2 针对不同居业空间行为匹配模式下村民的具体建议 | 第42-44页 |
| 6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44-46页 |
| 6.1 结论 | 第44-45页 |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附录 | 第51-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