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16-20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1.3.2 论文的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3 论文主要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流动性冲击与银行体系稳定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8页 |
2.1 商业银行流动性冲击 | 第20-24页 |
2.1.1 流动性冲击的界定 | 第20-22页 |
2.1.2 商业银行流动性周期理论 | 第22-24页 |
2.2 银行体系稳定 | 第24-27页 |
2.2.1 银行体系稳定的内涵 | 第24-25页 |
2.2.2 银行体系稳定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2.3 商业银行流动性冲击与银行体系稳定的关系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流动性冲击影响银行体系稳定的机制 | 第28-36页 |
3.1 流动性过剩对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 | 第28-32页 |
3.1.1 资产价格渠道影响机制 | 第28-30页 |
3.1.2 资产负债表渠道影响机制 | 第30-31页 |
3.1.3 流动性过剩冲击的循环机理 | 第31-32页 |
3.2 流动性不足对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1 资产价格渠道影响机制 | 第32-33页 |
3.2.2 资产负债表渠道影响机制 | 第33页 |
3.2.3 流动性不足冲击的循环机理 | 第33-35页 |
3.3 影响机制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我国流动性冲击对银行体系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6-51页 |
4.1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及其指标构建 | 第36-42页 |
4.1.1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分析 | 第36-40页 |
4.1.2 流动性冲击指标的构建 | 第40-42页 |
4.2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测定 | 第42-45页 |
4.2.1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测度方法介绍 | 第42页 |
4.2.2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IBSS)的测算 | 第42-45页 |
4.3 我国流动性冲击影响银行体系稳定实证分析 | 第45-50页 |
4.3.1 数据检验 | 第45-46页 |
4.3.2 建立模型 | 第46-50页 |
4.4 实证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 第51-56页 |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51-52页 |
5.2 相关对策建议 | 第52-56页 |
5.2.1 加强银行体系内部流动性风险管理 | 第52-53页 |
5.2.2 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强化货币流动性风险管理 | 第53页 |
5.2.3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筹资流动性风险管理 | 第53-54页 |
5.2.4 大力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弹性,增加市场流动性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估计结果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