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0-15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夏枯草的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1.1 前言 | 第17-18页 |
1.2 夏枯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8-20页 |
1.2.1 三萜类 | 第18页 |
1.2.2 甾体类 | 第18页 |
1.2.3 黄酮类 | 第18-19页 |
1.2.4 香豆素类 | 第19页 |
1.2.5 有机酸类 | 第19页 |
1.2.6 糖类 | 第19页 |
1.2.7 其他 | 第19-20页 |
1.3 夏枯草药理作用的研究 | 第20-21页 |
1.3.1 降压作用 | 第20页 |
1.3.2 降糖作用 | 第20页 |
1.3.3 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 第20页 |
1.3.4 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 第20-21页 |
1.4 夏枯草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分析 | 第21-23页 |
1.4.1 定性分析 | 第21页 |
1.4.2 定量分析 | 第21-23页 |
1.5 复方制剂中含夏枯草中的活性成分的分析 | 第23-25页 |
1.5.1 定性分析 | 第23-24页 |
1.5.2 定量分析 | 第24-25页 |
1.6 临床应用制剂研究 | 第25页 |
1.7 夏枯草的开发价值与临床应用前景 | 第25页 |
1.8 讨论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乳核散结颗粒的工艺研究 | 第27-53页 |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2.1.1 实验药材来源 | 第27页 |
2.1.2 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2.2 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研究方法与结果 | 第28-29页 |
2.2.1 提取时间和药材粉碎度的考察 | 第28页 |
2.2.2 加水量的考察 | 第28-29页 |
2.2.3 工艺验证 | 第29页 |
2.3 挥发油的包合工艺研究方法与结果 | 第29-35页 |
2.3.1 因素水平的考察 | 第29-30页 |
2.3.2 空白回收率的测定 | 第30页 |
2.3.3 包合物包合率的测定 | 第30页 |
2.3.4 挥发油比重的测定 | 第30-31页 |
2.3.5 挥发油收率的测定 | 第31页 |
2.3.6 挥发油包合工艺结果 | 第31-33页 |
2.3.7 工艺验证 | 第33-34页 |
2.3.8 薄层色谱法验证包合工艺 | 第34-35页 |
2.4 水煎煮工艺研究方法与结果 | 第35-38页 |
2.4.1 水煎煮工艺正交试验设计 | 第35页 |
2.4.2 干膏收率测定 | 第35页 |
2.4.3 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2.4.4 水提结果 | 第36-38页 |
2.4.5 工艺验证 | 第38页 |
2.5 醇沉工艺研究方法与结果 | 第38-41页 |
2.5.1 醇沉工艺正交试验设计 | 第38-39页 |
2.5.2 干膏收率测定 | 第39页 |
2.5.3 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同 2.4.3 项 | 第39页 |
2.5.4 醇沉结果 | 第39-41页 |
2.5.5 醇沉工艺验证 | 第41页 |
2.6 浓缩条件的研究 | 第41-42页 |
2.7 成型制剂的研究 | 第42-46页 |
2.7.1 颗粒成型率的测定 | 第42-43页 |
2.7.2 颗粒流动性的测定 | 第43-44页 |
2.7.3 颗粒吸湿性的测定 | 第44页 |
2.7.4 颗粒熔化性的测定 | 第44页 |
2.7.5 对清膏与辅料混合后的颗粒成型率、吸湿性、流动性和溶化性进行综合评分 | 第44-45页 |
2.7.6 颗粒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 第45-46页 |
2.8 制剂中试 | 第46页 |
2.9 制剂通则检查 | 第46-49页 |
2.9.1 粒度 | 第47页 |
2.9.2 水分 | 第47-48页 |
2.9.3 溶化性 | 第48页 |
2.9.4 装量差异 | 第48-49页 |
2.10 讨论 | 第49-53页 |
2.10.1 提取挥发油因素的选择 | 第49页 |
2.10.2 挥发油包合工艺的选择 | 第49-50页 |
2.10.3 水提取工艺研究方法 | 第50页 |
2.10.4 醇沉工艺研究方法 | 第50页 |
2.10.5 干膏吸湿性的测定 | 第50页 |
2.10.6 辅料的用量筛选 | 第50-51页 |
2.10.7 辅料的筛选 | 第51页 |
2.10.8 成型制剂工艺研究方法 | 第51页 |
2.10.9 制剂中试 | 第51-53页 |
第三章 乳核散结颗粒质量标准的制定 | 第53-69页 |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53页 |
3.2 性状鉴别 | 第53页 |
3.3 定性鉴别 | 第53-58页 |
3.3.1 柴胡的薄层鉴别 | 第53-55页 |
3.3.2 当归、川芎的薄层鉴别 | 第55-56页 |
3.3.3 郁金的薄层鉴别 | 第56-58页 |
3.4 迷迭香酸含量测定研究方法与结果 | 第58-64页 |
3.4.1 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58-59页 |
3.4.2 测定方法验证 | 第59-64页 |
3.5 对6批成品颗粒中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 | 第64页 |
3.5.1 方法同 3.4.1 项下的色谱条件 | 第64页 |
3.5.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64页 |
3.5.3 含量测定法 | 第64页 |
3.5.4 对6批成品颗粒进行含量测定 | 第64页 |
3.6 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64-66页 |
3.7 讨论 | 第66-69页 |
3.7.1 柴胡的薄层鉴别 | 第66页 |
3.7.2 当归、川芎的薄层鉴别 | 第66页 |
3.7.3 郁金的薄层鉴别 | 第66页 |
3.7.4 色谱柱的选择 | 第66-67页 |
3.7.5 流动相的选择 | 第67页 |
3.7.6 流动相比例的选择 | 第67页 |
3.7.7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67页 |
3.7.8 超声时间的考察 | 第67-68页 |
3.7.9 溶媒的筛选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