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0页 |
1.1.2 学科背景 | 第10页 |
1.1.3 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3 借鉴意义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0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0页 |
1.5 研究的范围、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20-23页 |
1.5.1 研究范围 | 第2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6.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2 城市郊野公园相关理论概述 | 第24-32页 |
2.1 城市郊野公园概念 | 第24-26页 |
2.2 城市郊野公园功能及特征属性 | 第26-28页 |
2.2.1 郊野公园功能 | 第26-27页 |
2.2.2 郊野公园特征属性 | 第27-28页 |
2.3 城市郊野公园类别 | 第28-30页 |
2.4 郊野公园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一般性原则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白鹿原整体空间景观资源解析 | 第32-56页 |
3.1 白鹿原整体空间景观资源概述 | 第32-46页 |
3.1.1 白鹿原基本信息概述 | 第32-36页 |
3.1.2 资源概况 | 第36-42页 |
3.1.3 空间景观特征 | 第42-43页 |
3.1.4 空间景观资源利用现状 | 第43-44页 |
3.1.5 空间景观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3.1.6 白鹿原发展优势及前景 | 第45-46页 |
3.2 白鹿原空间景观要素梳理 | 第46-53页 |
3.2.1 空间景观要素分类 | 第47-48页 |
3.2.2 自然景观资源要素 | 第48-50页 |
3.2.3 人文景观资源要素 | 第50-53页 |
3.3 白鹿原空间景观要素特征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4 白鹿原城市郊野公园空间景观生成理念及方法研究 | 第56-84页 |
4.1 理论指导 | 第56-62页 |
4.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56-57页 |
4.1.2 自然生态美学理论 | 第57-58页 |
4.1.3 生态伦理学理论 | 第58页 |
4.1.4 边缘效应理论 | 第58-59页 |
4.1.5 环城绿带理论 | 第59页 |
4.1.6 地域主义理论 | 第59-60页 |
4.1.7 生态安全格局理论 | 第60-61页 |
4.1.8 文脉延续理论 | 第61-62页 |
4.2 实践借鉴 | 第62-65页 |
4.2.1 空间景观生成内容的三元——生态·景观·旅游 | 第62页 |
4.2.2 空间景观生成服务对象的三元——自然·人·人与自然 | 第62-63页 |
4.2.3 空间景观生成景感的三元——动态·静态·意境 | 第63-64页 |
4.2.4 空间景观生成基本构思原则的三元——自然·朴实·野趣 | 第64-65页 |
4.3 白鹿原空间景观生成原则 | 第65-68页 |
4.3.1 自然野趣原则 | 第65-66页 |
4.3.2 易达性原则 | 第66页 |
4.3.3 地域化原则 | 第66-67页 |
4.3.4 自然生态保护原则 | 第67页 |
4.3.5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67页 |
4.3.6 整体化原则 | 第67-68页 |
4.4 白鹿原空间景观生成方法 | 第68-81页 |
4.4.1 生成方法概述 | 第68-69页 |
4.4.2 总体发展目标及内容 | 第69-70页 |
4.4.3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 第70-74页 |
4.4.4 景观要素提取 | 第74-75页 |
4.4.5 景观生成源的构建 | 第75-80页 |
4.4.6 空间景观单元关联措施 | 第80-81页 |
4.5 方法路线总结 | 第81-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5 白鹿原郊野公园空间景观生成策略 | 第84-96页 |
5.1 整体景观生成策略 | 第84-88页 |
5.1.1 区域联动发展,构建健全多层次的游览旅游线路 | 第84-85页 |
5.1.2 明确景观主体,确立主题分区 | 第85-86页 |
5.1.3 强化景观边缘,核心辐射城市 | 第86页 |
5.1.4 丰富游憩旅游功能,设置主题活动线路,提升游览活动体验,健全游憩服务设施 | 第86-88页 |
5.2 自然景观生成策略 | 第88-93页 |
5.2.1 保留利用原始地貌景观,形成良好城市高地景观视野 | 第88页 |
5.2.2 深化塬地山水格局,丰富山水游览项目,提升吸引力 | 第88-89页 |
5.2.3 利用现状植被景观,结合四季景观特征,构建季节性空间景观,达到景观动态持续 | 第89-92页 |
5.2.4 自然线性网格叠加,凸显原面自然景观特色 | 第92-93页 |
5.3 人文景观生成策略 | 第93-94页 |
5.3.1 现有物质文化保护与修复,限制原面建筑体量及形式.,人文与地域特色相结合 | 第93页 |
5.3.2 充分挖掘人文历史,构建人文游览主题线路,进行故事再现展示 | 第93-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96-9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6-97页 |
6.2 创新点 | 第97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图目录 | 第104-106页 |
表目录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