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多相混输泵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混输泵类型研究及方案优选 | 第13-28页 |
2.1 混输泵类型研究 | 第13-16页 |
2.1.1 螺杆式混输泵(Screwmultiphasepump) | 第13-14页 |
2.1.2 轴流式混输泵(Axialmultiphasepump) | 第14-15页 |
2.1.3 转子式混输泵(Rotortypemultiphasepump) | 第15-16页 |
2.1.4 往复式混输泵(Reciprocatingmultiphasepump) | 第16页 |
2.2 油田现场工艺方案 | 第16-19页 |
2.2.1 油田基础资料 | 第16-17页 |
2.2.2 增压站工艺流程及改造 | 第17-19页 |
2.3 混输泵方案优选 | 第19-27页 |
2.3.1 多目标决策问题 | 第19-21页 |
2.3.2 多目标决策方法模型 | 第21-23页 |
2.3.3 混输泵方案优选 | 第23-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多相混输泵增压单元工作理论 | 第28-37页 |
3.1 基础理论 | 第28-31页 |
3.1.1 圆柱层无关性假设 | 第28页 |
3.1.2 平面无限直列叶栅 | 第28-29页 |
3.1.3 叶栅的速度三角形分析 | 第29-30页 |
3.1.4 翼型和叶栅的动力特性 | 第30-31页 |
3.2 混输泵特性参数分析 | 第31-36页 |
3.2.1 流量分析 | 第31-32页 |
3.2.2 扬程分析 | 第32-33页 |
3.2.3 效率分析 | 第33-35页 |
3.2.4 功率分析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多相混输泵数值模拟基础和方法 | 第37-46页 |
4.1 气液两相流动模型 | 第37-38页 |
4.1.1 均相流动模型 | 第37页 |
4.1.2 分相流动模型 | 第37-38页 |
4.1.3 漂移流动模型 | 第38页 |
4.1.4 双流体模型 | 第38页 |
4.2 多相流动计算模型 | 第38-39页 |
4.3 多相流控制方程 | 第39-40页 |
4.4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 第40-41页 |
4.5 CFX中的湍流模型及方程 | 第41-44页 |
4.5.1 k-ε模型 | 第41-42页 |
4.5.2 BSLk-w模型 | 第42-43页 |
4.5.3 SST(ShearStressTransport)k-w模型 | 第43-44页 |
4.5.4 ReynoldsStress模型 | 第44页 |
4.6 流场数值计算的基本方法 | 第44-4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多相混输泵的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46-61页 |
5.1 计算区域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5.2 网格的分类与划分 | 第47-51页 |
5.2.1 网格分类 | 第48-49页 |
5.2.2 本文网格划分 | 第49-50页 |
5.2.3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50-51页 |
5.3 边界条件处理 | 第51页 |
5.4 流场速度分布分析 | 第51-53页 |
5.5 流场压力分布分析 | 第53-54页 |
5.6 流场气相分布分析 | 第54-57页 |
5.6.1 叶轮出口气相分布 | 第54-56页 |
5.6.2 导叶出口气相分布 | 第56-57页 |
5.7 混输泵外特性分析 | 第57-59页 |
5.8 混输泵结构优化建议 | 第59-60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