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0-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1-24页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 | 第24-32页 |
2.1 相关概念研究 | 第24-28页 |
2.1.1 绩效 | 第24页 |
2.1.2 绩效管理 | 第24-25页 |
2.1.3 绩效评价 | 第25页 |
2.1.4 商业银行传统绩效管理方法及缺陷 | 第25-28页 |
2.2 平衡计分卡理论综述 | 第28-32页 |
2.2.1 平衡计分卡基本内涵 | 第28页 |
2.2.2 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 | 第28-29页 |
2.2.3 平衡计分卡考核内容 | 第29-32页 |
3 兴业银行T分行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2-44页 |
3.1 兴业银行T分行概况 | 第32-33页 |
3.1.1 兴业银行T分行简介 | 第32-33页 |
3.1.2 兴业银行T分行组织结构 | 第33页 |
3.2 兴业银行T分行的绩效管理现状 | 第33-39页 |
3.2.1 兴业银行T分行现行绩效考核方案体系 | 第33-34页 |
3.2.2 兴业银行T分行现行绩效考核方案的主要内容 | 第34-36页 |
3.2.3 绩效管理效果问卷调查 | 第36-39页 |
3.3 兴业银行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3.3.1 绩效管理认识不全面 | 第39-40页 |
3.3.2 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 | 第40页 |
3.3.3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缺乏全面性 | 第40页 |
3.3.4 绩效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 | 第40-41页 |
3.3.5 绩效考核结果缺乏公平性 | 第41页 |
3.4 兴业银行T分行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41-44页 |
3.4.1 实施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3.4.2 实施平衡计分卡的可行性分析 | 第42-44页 |
4 兴业银行T分行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4-58页 |
4.1 设计基本思路 | 第44-45页 |
4.2 兴业银行T分行战略地图的构建与分解 | 第45-47页 |
4.2.1 建立企业战略地图 | 第45-46页 |
4.2.2 企业战略地图分解 | 第46-47页 |
4.3 构建兴业银行T分行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第47-49页 |
4.3.1 财务维度指标设计 | 第47-48页 |
4.3.2 客户维度指标设计 | 第48页 |
4.3.3 内部流程维度指标设计 | 第48-49页 |
4.3.4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设计 | 第49页 |
4.4 兴业银行T分行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指标权重配置 | 第49-56页 |
4.4.1 层次分析法介绍 | 第49页 |
4.4.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步骤 | 第49-51页 |
4.4.3 兴业银行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1-56页 |
4.5 兴业银行T分行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定 | 第56-58页 |
5 兴业银行T分行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 | 第58-66页 |
5.1 绩效评价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5.1.1 应用过程介绍 | 第58-61页 |
5.1.2 应用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5.2 兴业银行T分行绩效改进的对策建议 | 第62-65页 |
5.2.1 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的改进建议 | 第62-63页 |
5.2.2 绩效反馈方面的改进建议 | 第63-64页 |
5.2.3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改进建议 | 第64-65页 |
5.3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提系所体现出的优势 | 第65-66页 |
6 兴业银行T分行实施平衡计分卡应关注的问题与保障措施 | 第66-70页 |
6.1 实施平衡计分卡应关注的问题 | 第66-67页 |
6.1.1 注意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的动态性 | 第66页 |
6.1.2 提高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知水平 | 第66页 |
6.1.3 注意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反馈 | 第66-67页 |
6.1.4 注意与企业文化构建的有机结合 | 第67页 |
6.2 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67-70页 |
6.2.1 制度保障 | 第67页 |
6.2.2 技术保障 | 第67-68页 |
6.2.3 组织保障 | 第68-7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7.2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