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 ·复合顶板煤巷支护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 ·复合顶板煤巷支护机理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巷道锚杆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锚索支护理论 | 第12-13页 |
| ·本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 2 复合顶板煤巷围岩破坏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14-26页 |
| ·复合顶板的概念 | 第14-15页 |
| ·复合顶板煤巷变形破坏主要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 ·岩性的影响 | 第16页 |
| ·岩体结构及裂隙分布影响 | 第16页 |
| ·特殊工程地质条件影响 | 第16页 |
| ·地应力的影响 | 第16-17页 |
| ·岩体力学性质影响 | 第17页 |
| ·工程因素影响 | 第17页 |
| ·水文地质因素影响 | 第17-18页 |
| ·时间因素影响 | 第18页 |
| ·复合顶板煤巷顶板变形破坏 | 第18-20页 |
| ·沿层面的分层相对滑动阶段 | 第18-19页 |
| ·分层层间离层阶段 | 第19-20页 |
| ·顶极岩层逐层弯曲折断阶段 | 第20页 |
| ·复合顶板煤巷底板变形破坏 | 第20-21页 |
| ·复合顶板煤巷帮部变形破坏 | 第21-23页 |
| ·压剪滑落式片帮 | 第22页 |
| ·重力滑落式片帮 | 第22页 |
| ·劈裂式片帮 | 第22-23页 |
| ·横拱形片帮 | 第23页 |
| ·复合顶板煤巷破坏机理 | 第23-26页 |
| ·松动压力作用 | 第24页 |
| ·形变压力作用 | 第24-25页 |
| ·膨胀压力作用 | 第25-26页 |
| 3 复合顶板煤巷锚杆(索)支护机理 | 第26-33页 |
| ·锚杆组合梁作用机理 | 第26-27页 |
| ·锚杆的主动支护与预紧力 | 第27-30页 |
| ·提供支护力限制围岩变形向深部发展 | 第28-29页 |
| ·提高岩层间的抗剪力 | 第29页 |
| ·改善围岩应力场和岩体的受力状态 | 第29-30页 |
| ·顶板锚杆、帮部锚杆的作用机理 | 第30-31页 |
| ·顶板锚杆作用机理 | 第30-31页 |
| ·帮部锚杆作用机理 | 第31页 |
| ·复合顶板动压巷道锚索补强 | 第31-33页 |
| 4 王村斜井5210 回顺巷道复合顶板锚网索支护设计 | 第33-47页 |
| ·工程概况 | 第33-37页 |
| ·工作面围岩地质条件 | 第33-34页 |
| ·地层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 第34-37页 |
| ·地应力 | 第37页 |
| ·煤巷锚杆(索)支护参数研究 | 第37-39页 |
| ·工程类比法 | 第37-38页 |
| ·煤巷锚杆支护理论计算法 | 第38页 |
| ·数值计算法 | 第38-39页 |
| ·煤巷支护工程监测法 | 第39页 |
| ·复合顶板巷道动态信息设计法 | 第39-43页 |
| ·锚网索联合支护设计 | 第43-47页 |
| 5 复合顶板锚网索支护设计数值模拟 | 第47-55页 |
| ·FLAC3D 简介 | 第47-51页 |
| ·FLAC3D 的特性 | 第47-48页 |
| ·FLAC3D 程序的应用范围 | 第48页 |
| ·莫尔-库仑模型 | 第48-51页 |
| ·计算说明 | 第51-52页 |
| ·计算假定 | 第51页 |
| ·计算模型与计算参数 | 第51-52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 6 复合顶板锚网索支护现场监测 | 第55-63页 |
| ·监测原则 | 第55页 |
| ·监测方案 | 第55-57页 |
| ·现场监测结果和分析 | 第57-63页 |
| 7 结论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