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石油输送管道运行的安全管理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2.1 安全管理概念界定 | 第12页 |
2.2 安全管理理论 | 第12-14页 |
2.2.1 事故致因理论 | 第12-13页 |
2.2.2 系统安全管理理论 | 第13-14页 |
2.3 管道风险评价与控制理论 | 第14-16页 |
2.3.1 管道事故风险因素识别 | 第14-15页 |
2.3.2 管道风险评价方法 | 第15页 |
2.3.3 管道风险控制方法 | 第15-16页 |
2.4 石油输送管道理论 | 第16-18页 |
第三章 长庆油田石油输送管道运行安全管理现状 | 第18-26页 |
3.1 长庆油田石油输送管道基本情况 | 第18页 |
3.2 长庆油田石油输送管道运行的安全管理现状 | 第18-26页 |
3.2.1 管道运行的安全管理职责分工 | 第18-20页 |
3.2.2 长庆油田HSE安全管理模式现状 | 第20-24页 |
3.2.3 管道运行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程序 | 第24页 |
3.2.4 管道运行安全管理监督机制 | 第24-25页 |
3.2.5 管道运行的安全立体防控体系情况 | 第25-26页 |
第四章 长庆油田石油输送管道运行安全管理的模糊评价 | 第26-36页 |
4.1 长庆油田石油输送管道运行安全管理的安全隐患分析 | 第26-28页 |
4.1.1 安全隐患的定义 | 第26页 |
4.1.2 输油现场安全隐患的分类 | 第26-27页 |
4.1.3 地基与基础工程中事故隐患可能造成的危害 | 第27-28页 |
4.2 长庆石油输送管道运行安全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29页 |
4.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8页 |
4.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28-29页 |
4.3 长庆石油输送管道运行安全管理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29-34页 |
4.3.1 确定权重的层次分析法(AHP) | 第29-31页 |
4.3.2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1-33页 |
4.3.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3-34页 |
4.4 评价结果与相关控制措施 | 第34-36页 |
第五章 长庆油田石油输送管道运行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6-44页 |
5.1 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冗余与责任不明 | 第36-37页 |
5.2 HSE安全管理模式建设不成熟 | 第37-38页 |
5.2.1 HSE安全管理模式缺乏系统化 | 第37页 |
5.2.2 安全管理培训缺乏针对性 | 第37-38页 |
5.3 内部监督机制运行缺位,考核机制不健全 | 第38页 |
5.4 风险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38-42页 |
5.4.1 施工前评价滞后 | 第38-39页 |
5.4.2 隐患治理成本高 | 第39-41页 |
5.4.3 作业风险的控制不到位 | 第41页 |
5.4.4 承包商HSE管理深度不足 | 第41-42页 |
5.5 管道法制安全宣传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5.6 管理层面对技术管理不重视,技术管理滞后 | 第43-44页 |
第六章 长庆油田石油输送管道运行安全管理的改善对策 | 第44-50页 |
6.1 完善安全管理组织结构与明确责任主体 | 第44页 |
6.2 改进HSE安全管理模式 | 第44-45页 |
6.3 改善内部监督机制,健全考核机制 | 第45-46页 |
6.4 细化风险管理方案与保障风险预警机制运行效果 | 第46-48页 |
6.5 加强宣传教育与深化培训机制 | 第48-49页 |
6.6 重视技术管理,提升管道运行安全的技术管理水平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