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麦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小麦抗秆锈病机制初步探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8页
    1.1 小麦秆锈病的研究进展第13-15页
        1.1.1 小麦秆锈病的危害与症状第13-14页
        1.1.2 小麦秆锈病的流行与爆发第14页
        1.1.3 小麦秆锈菌与小麦互作机制第14-15页
    1.2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第15-17页
        1.2.1 转录组测序原理第15-17页
        1.2.2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抗病中的研究应用第17页
    1.3 植物激素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第17-23页
        1.3.1 乙烯(ET)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第17-18页
        1.3.2 生长素(IAA)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第18-19页
        1.3.3 脱落酸(ABA)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第19-22页
        1.3.4 赤霉素(GA3)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第22页
        1.3.5 油菜素内酯(BR)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第22-23页
    1.4 氮素(nitrogen)代谢通路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第23-26页
        1.4.1 氮素在植物体中的同化方式第23页
        1.4.2 氮素与植物病害发生的总体关系第23-25页
        1.4.3 氨基酸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第25页
        1.4.4 一氧化氮(NO)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第25-26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小麦秆锈菌侵染小密穗3天与6天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第28-37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8-30页
        2.1.1 供试材料第28页
        2.1.2 转录组测序样品的采集第28-29页
        2.1.3 二代转录组测序第29页
        2.1.4 转录组数据分析第29-3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0-35页
        2.2.1 小麦秆锈菌侵染介导LC3天和6天差异功能基因(GO)分析第30-32页
        2.2.2 小麦秆锈菌侵染介导LC3天和6天差异代谢通路基因(KEGG)分析..第32-33页
        2.2.3 小麦秆锈菌侵染诱导激素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33-35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35-37页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植物激素相关差异基因与小麦抗秆锈病相关性初步探究第37-51页
    3.1 供试材料第38-39页
        3.1.1 主要仪器第38页
        3.1.2 供试试剂第38页
        3.1.3 小麦材料第38-39页
        3.1.4 菌种材料第39页
    3.2 试验方法第39-46页
        3.2.1 植物激素表型试验第39页
        3.2.2 Trizol试剂提取供试小麦RNA第39-42页
        3.2.3 cDNA的合成第42-43页
        3.2.4 qRT-PCR试验引物的设计与检验第43-45页
        3.2.5 qRT-PCR验证与分析第45-4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3.3.1 植物激素处理接菌表型结果分析第46-47页
        3.3.2 RNA的提取第47页
        3.3.3 差异表达基因qRT-PCR验证结果第47-49页
    3.4 讨论第49-51页
        3.4.1 qRT-PCR检测激素途径相关差异基因表达水平第49-50页
        3.4.2 激素对于小麦抗小麦秆锈病的影响作用第50-51页
第四章 小麦AMT1在小麦抗秆锈病机制的初步探究第51-60页
    4.1 供试材料第51-52页
        4.1.1 实验材料第51页
        4.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第51-52页
    4.2 试验方法第52-53页
        4.2.1 小麦AMT系统进化树构建第52页
        4.2.2 LC与明尼2761的培育及秆锈菌接种试验第52页
        4.2.3 含氮与无氮培养LC培育及秆锈菌接种试验第52页
        4.2.4 qRT-PCR检测LC与明尼2761叶片中TaAMT1;1a,TaAMT1;1b,TaAMT1;3a表达量第52-5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3-58页
        4.3.1 小麦AMT系统进化树分析第53-54页
        4.3.2 TaAMT在根、茎、叶和花组织中特异表达量分析第54-55页
        4.3.3 LC与明尼2761接菌表型对照第55-56页
        4.3.4 qRT-PCR检测LC与明尼2761体内中TaAMT1;3a,TaAMT1;1a,TaAMT1;1b,差异表达第56-57页
        4.3.5 含氮与无氮培养基处理LC接菌试验第57-58页
    4.4 讨论第58-60页
        4.4.1 TaAMT1在小麦中的功能探究第58-59页
        4.4.2 TaAMT1与小麦抗秆锈菌相关性第59-60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荧光假单胞菌Sneb825诱导番茄抗南方根结线虫的研究
下一篇:氟唑菌酰羟胺在西瓜中残留及土壤中吸附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