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已完成工作量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7页 |
2.1 澳大利亚东部俯冲体系演化历史 | 第19-20页 |
2.2 Tonga-Kermadec俯冲带地质背景 | 第20-23页 |
2.3 Tonga-Kermadec俯冲带岩石学模型研究历史 | 第23-27页 |
第三章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 第27-33页 |
3.1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3.2 全岩微量元素测试 | 第28-30页 |
3.3 全岩Sr-Nd-Hf同位素测试 | 第30页 |
3.4 全岩Pb同位素测试 | 第30-31页 |
3.5 岩石薄片电子探针测试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俯冲前缘洋壳蚀变过程及控制因素研究 | 第33-53页 |
4.1 U1365站位地质背景 | 第34-36页 |
4.2 U1365站位玄武岩蚀变特征 | 第36-44页 |
4.2.1 蚀变矿物组合及化学组成 | 第36-41页 |
4.2.2 蚀变类型分类 | 第41-42页 |
4.2.3 蚀变部位电子探针线扫描 | 第42-44页 |
4.3 蚀变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4.4 蚀变产物对玄武岩成分变化的影响 | 第47-50页 |
4.5 U1365站位蚀变过程 | 第50-52页 |
4.6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俯冲速率对岛弧岩浆作用的控制研究 | 第53-66页 |
5.1 Tonga-Kermadec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4-59页 |
5.2 俯冲贡献物质的性质 | 第59-60页 |
5.3 俯冲输入物通量 | 第60-61页 |
5.4 俯冲带的温度结构 | 第61-63页 |
5.5 俯冲模型修正 | 第63页 |
5.6 小结 | 第63-66页 |
第六章 Tonga岛弧弧前岩浆岩对岛弧地幔源区演化的指示 | 第66-101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66-72页 |
6.1.1 俯冲带弧前区域的地质结构 | 第66-67页 |
6.1.2 全球印度洋型-太平洋型地幔边界 | 第67-70页 |
6.1.3 Tonga-Kermadec俯冲带前弧构造演化及地质特征 | 第70-71页 |
6.1.4 Tonga-Kermadec俯冲带前弧的地幔不均一性 | 第71-72页 |
6.2 Tonga俯冲带俯冲材料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72-81页 |
6.2.1 俯冲沉积物 | 第72-80页 |
6.2.2 俯冲大洋地壳 | 第80-81页 |
6.3 DSDP841站位前弧岩浆岩的地质特征 | 第81-90页 |
6.3.1 DSDP841站位基本概况 | 第81-85页 |
6.3.2 岩石学特征 | 第85-87页 |
6.3.3 主量元素特征 | 第87-88页 |
6.3.4 微量元素特征 | 第88-89页 |
6.3.5 同位素特征 | 第89-90页 |
6.4 板片来源物质的成分 | 第90-95页 |
6.4.1 板片来源物质的性质 | 第91-93页 |
6.4.2 板片来源物质的变化 | 第93-95页 |
6.5 俯冲地幔楔的成分变化 | 第95-98页 |
6.6 岛弧演化历史 | 第98-99页 |
6.7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6页 |
附录1 U1365站位蚀变玄武岩蚀变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 第126-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