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医学”模式在肝郁脾虚型心脏神经症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 摘要 | 第6-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 前言 | 第14-18页 | 
| 一、临床研究 | 第18-34页 | 
|     1.资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第18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8-19页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9页 | 
|         1.5 病例剔除、脱落和中止标准 | 第19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2.1 随机分组 | 第19-20页 | 
|         2.2 治疗方案 | 第20页 | 
|         2.3 观察指标 | 第20-21页 |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1-22页 | 
|         2.5 安全性等级评价标准 | 第22页 | 
|     3.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处理 | 第22页 | 
|     4.质量控制标准 | 第22-23页 | 
|     5.临床研究结果 | 第23-34页 | 
|         5.1 入组情况 | 第23页 | 
|         5.2 一般资料 | 第23-24页 | 
|         5.3 疗效结果 | 第24-32页 | 
|             5.3.1 三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与单项积分比较 | 第24-27页 | 
|             5.3.2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7页 | 
|             5.3.3 三组患者HAMA评分比较 | 第27-28页 | 
|             5.3.4 三组患者HAMA减分率(T)比较 | 第28-29页 | 
|             5.3.5 三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 | 第29-30页 | 
|             5.3.6 三组患者HAMD减分率(T)比较 | 第30-31页 | 
|             5.3.7 三组患者心率水平比较 | 第31-32页 | 
|         5.4 安全性指标比较与安全性评价 | 第32-34页 | 
| 二、讨论与分析 | 第34-42页 | 
|     1.立题背景 | 第34页 | 
|     2.立题依据 | 第34-35页 | 
|     3.调肝健脾养心方的组方分析 | 第35页 | 
|     4.支持性心理调节的内容 | 第35-37页 | 
|         4.1 认知行为疗法的含义与临床研究 | 第36页 | 
|         4.2 八段锦的理论基础与现代研究 | 第36-37页 | 
|     5.研究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     6.主要症状探讨 | 第39-41页 | 
|     7.本课题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一) | 第43-46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46-64页 | 
|     (一)心脏神经症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第46-49页 | 
|     (二)“双心医学”研究现状 | 第49-57页 | 
|     参考文献(二) | 第57-64页 | 
| 附录 | 第64-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