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矿山事故及救护论文

基于灰色理论煤矿事故致因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4页
    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1页
        1.2.1 灰关联分析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2 灰色聚类评估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3 GM(1,1)预测模型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4 灰色理论在我国煤矿事故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5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第21-24页
第二章 煤矿事故统计分析第24-34页
    2.1 国内外煤矿事故的统计分析第24-29页
    2.2 我国煤矿事故的类别第29-30页
    2.3 我国煤矿事故类别细分及防治措施第30-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煤矿事故中的灰综合关联分析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第34-66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灰关联分析的理论根据第34-35页
        3.2.1 灰关联分析方法的优越性分析第34-35页
        3.2.2 灰关联分析方法与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区别第35页
    3.3 灰关联分析的基本概念第35-40页
        3.3.1 灰关联指标序列生成第35-36页
        3.3.2 灰关联公理第36-37页
        3.3.3 几类灰关联度计算模型分析第37-39页
        3.3.4 几种常用计算灰关联度模型的建模机理第39-40页
    3.4 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模型的建立第40-45页
        3.4.1 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模型的构造第40-41页
        3.4.2 灰色综合关联度模型的性质第41-42页
        3.4.3 灰色综合关联度模型的计算步骤第42-45页
    3.5 灰关联分析在我国煤矿事故中的应用第45-52页
        3.5.1 影响因子相同,统计方式不同的关联度差异性研究第45-50页
        3.5.2 煤矿事故类型与事故死亡率的关联分析第50-52页
    3.6 狮子山煤矿安全生产中危险、有害因素的灰色关联控制第52-65页
        3.6.1 狮子山煤矿概况第52-54页
        3.6.2 狮子山煤矿危险、有害因素的灰色关联控制研究第54-60页
            3.6.2.1 瓦斯灾害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分析第55-56页
            3.6.2.2 煤尘灾害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分析第56页
            3.6.2.3 水害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分析第56-57页
            3.6.2.4 火灾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分析第57-58页
            3.6.2.5 顶板灾害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分析第58页
            3.6.2.6 输、提升伤害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分析第58-59页
            3.6.2.7 电气伤害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分析第59-60页
        3.6.3 狮子山煤矿危险、有害因素致因分析第60-65页
            3.6.3.1 瓦斯灾害致因分析第60-61页
            3.6.3.2 煤尘灾害致因分析第61页
            3.6.3.3 水灾灾害致因分析第61-62页
            3.6.3.4 火灾灾害致因分析第62页
            3.6.3.5 冒顶、片帮及其他地压灾害致因分析第62-63页
            3.6.3.6 运输、提升伤害致因分析第63-64页
            3.6.3.7 电气伤害致因分析第64-65页
    3.7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煤矿事故的灰色聚类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第66-92页
    4.1 引言第66页
    4.2 灰色聚类评估的基本原理第66-77页
        4.2.1 常见聚类方法分类第66-67页
        4.2.2 灰色聚类方法优越性分析第67-68页
        4.2.3 灰色聚类评估的分类第68-71页
            4.2.3.1 灰色关联聚类第68页
            4.2.3.2 灰色变权聚类第68-70页
            4.2.3.3 灰色定权聚类第70-71页
        4.2.4 几种白化权函数图像及其解析式第71-72页
        4.2.5 几种白化权计算方法比较第72-77页
            4.2.5.1 专家调查法第73页
            4.2.5.2 二项系数加权法第73-74页
            4.2.5.3 层次分析法第74-76页
            4.2.5.4 熵权法第76-77页
    4.3 灰色聚类评估模型的建立第77-80页
    4.4 灰色聚类评估在我国煤矿事故中的应用第80-84页
        4.4.1 数据统计第80页
        4.4.2 灰聚类评估计算过程第80-84页
        4.4.3 结果分析第84页
    4.5 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在煤矿安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实例第84-91页
        4.5.1 待评价煤矿的基本概况介绍第85-87页
        4.5.2 矿井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第87-90页
        4.5.3 安全对策措施第90-91页
    4.6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煤矿事故百万吨死亡率预测第92-120页
    5.1 引言第92-93页
    5.2 常用预测方法与模型第93-96页
        5.2.1 预测的概念第93页
        5.2.2 预测的原理第93页
        5.2.3 预测模型及分类第93-96页
    5.3 灰色预测理论的基本概念第96-102页
        5.3.1 数据序列预处理第96-100页
        5.3.2 序列的光滑性判定第100页
        5.3.3 模型检验第100-102页
            5.3.3.1 事前检验第100页
            5.3.3.2 事中检验第100-101页
            5.3.3.3 事后检验第101-102页
    5.4 三类改进GM(1,1)模型的建立第102-110页
        5.4.1 基于对原始数据做对数处理的GM(1,1)改进模型第102-104页
            5.4.1.1 建模机理第102-103页
            5.4.1.2 模型建立第103-104页
        5.4.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GM(1,1)改进模型第104-107页
            5.4.2.1 建模机理第104-105页
            5.4.2.2 模型建立第105-107页
        5.4.3 基于改进欧拉法GM(1,1)模型第107-110页
            5.4.3.1 建模机理第107-108页
            5.4.3.2 模型建立第108-110页
    5.5 改进GM(1,1)模型在我国煤矿事故死亡率预测中的应用第110-118页
        5.5.1 基于对原始数据做对数处理的GM(1,1)改进模型第110-112页
        5.5.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GM(1,1)改进模型第112-115页
        5.5.3 基于改进欧拉法GM(1,1)模型第115页
        5.5.4 几种模型预测精度分析比较第115-118页
        5.5.5 预测结果及分析第118页
    5.6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0-122页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第120-121页
    6.2 论文不足之处及展望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9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第129-130页
附录B第130-136页
附录C 核心算法的MATLAB程序第136-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竹子宏微观特性的立柱结构仿生设计
下一篇:混杂植物纤维增强聚乳酸可生物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