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13-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物流的含义及相关内容 | 第16-29页 |
2.1 物流的产生、发展和定义 | 第16-17页 |
2.2 物流的分类 | 第17-19页 |
2.3 销售物流的功能要素 | 第19-20页 |
2.3.1 销售物流的概念 | 第19页 |
2.3.2 销售物流的功能 | 第19页 |
2.3.3 销售物流的管理内容 | 第19-20页 |
2.3.4 销售物流的管理模式 | 第20页 |
2.4 企业物流运营模式的分析 | 第20-25页 |
2.5 销售物流系统网络节点的选址 | 第25-28页 |
2.5.1 物流运营节点的含义、功能及类型 | 第25-27页 |
2.5.2 物流节点设计的内容、影响因素以及原则 | 第27页 |
2.5.3 物流运营节点选址的原则、目标及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及其销售物流 | 第29-34页 |
3.1 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3.2 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物流的特点 | 第30页 |
3.3 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物流的重要性 | 第30-32页 |
3.4 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物流的发展趋势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销售物流模式的决策分析及节点选址模型 | 第34-50页 |
4.1 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物流模式的决策要素 | 第34-36页 |
4.1.1 外部决策因素 | 第34-35页 |
4.1.2 内部决策因素 | 第35-36页 |
4.2 SWOT分析法 | 第36-37页 |
4.3 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物流模式的决策 | 第37-40页 |
4.3.1 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物流模式选择的总体框架 | 第37-38页 |
4.3.2 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物流模式决策程序 | 第38-40页 |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0-43页 |
4.4.1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 | 第40页 |
4.4.2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 第40-43页 |
4.5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3-47页 |
4.5.1 影响指标的选取 | 第43页 |
4.5.2 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原理 | 第43-44页 |
4.5.3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步骤 | 第44-46页 |
4.5.4 SPSS统计软件 | 第46-47页 |
4.6 多点间运输模型 | 第47-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LH公司销售物流系统问题的实证分析 | 第50-68页 |
5.1 LH公司简介 | 第50页 |
5.2 LH公司销售物流现状SWOT分析 | 第50-55页 |
5.2.1 内部优势(Strengths) | 第50-51页 |
5.2.2 内部劣势(Weakness) | 第51-52页 |
5.2.3 外部机会(Opportunity) | 第52-53页 |
5.2.4 外部威胁(Threats) | 第53-55页 |
5.3 LH公司销售物流模式的决策程序分析 | 第55页 |
5.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55-57页 |
5.5 LH公司销售物流网络节点的选址及其送货方案 | 第57-67页 |
5.5.1 LH公司生产节点分布 | 第57-58页 |
5.5.2 LH公司市场需求分析 | 第58-61页 |
5.5.3 模型数据获取 | 第61-62页 |
5.5.4 选址模型求解 | 第62-66页 |
5.5.5 供货方案求解 | 第66-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