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与《渝报》:一种城市与报刊互动的视角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重庆开埠与近代重庆城市的发展状况 | 第14-25页 |
(一)开埠使重庆由传统市镇向近代城市转变 | 第15-16页 |
(二)开埠带动了重庆经济发展 | 第16-18页 |
(三)开埠激化了重庆的政治斗争 | 第18页 |
(四)新式教育兴起、近代四川知识分子觉醒 | 第18-22页 |
(五)具备了近代报纸产生的客观条件 | 第22-23页 |
(六)具备了近代报纸产生的主观条件 | 第23-25页 |
二、《渝报》创办的基本情况 | 第25-32页 |
(一)创办动因 | 第25-27页 |
(二)创办人员 | 第27-29页 |
(三)栏目设置 | 第29-31页 |
(四)基本倾向 | 第31-32页 |
三、《渝报》与近代重庆城市的互动 | 第32-46页 |
(一)引入新名词、塑造城市话语 | 第33-39页 |
(二)提倡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第39-40页 |
(三)呼吁维新、为四川变法呐喊 | 第40-41页 |
(四)揭露丑恶行径、形成命运共同体 | 第41-42页 |
(五)重视教育、发展科技 | 第42-44页 |
(六)鼓励开采矿藏 | 第44-45页 |
(七)发展军事、重视西南边防 | 第45页 |
(八)宣传富强民主文明法制 | 第45-46页 |
(九)民间资本的渗透 | 第46页 |
四、《渝报》与重庆的近代化进程 | 第46-54页 |
(一)《渝报》于重庆近代化进程的功能 | 第47-49页 |
(二)《渝报》对重庆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 第49-54页 |
五、近代重庆城市发展状况对《渝报》的制约 | 第54-59页 |
(一)《渝报》创办的政治困境与近代重庆的政治环境 | 第55-56页 |
(二)《渝报》的经济困境与重庆知识分子的发展层次 | 第56-57页 |
(三)《渝报》发行困难反映近代重庆交通邮传的不便 | 第57-58页 |
(四)《渝报》销量少侧面反映近代重庆教育程度低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