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本文结构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多路径传输关键技术 | 第17-33页 |
2.1 多路径传输概念、发展及现状 | 第17-18页 |
2.2 MPTCP概述 | 第18-25页 |
2.2.1 MPTCP架构设计 | 第20-21页 |
2.2.2 MPTCP连接处理 | 第21-24页 |
2.2.3 MPTCP功能分解 | 第24-25页 |
2.3 MPTCP经典拥塞控制算法 | 第25-27页 |
2.3.1 Uncoupled TCP算法 | 第25页 |
2.3.2 Coupled算法 | 第25-26页 |
2.3.3 LIA算法 | 第26页 |
2.3.4 OLIA算法 | 第26-27页 |
2.4 MPTCP经典包调度算法 | 第27-29页 |
2.4.1 Round Robin(轮询)算法 | 第27-28页 |
2.4.2 ATLB算法 | 第28页 |
2.4.3 Linux-MPTCP调度算法 | 第28-29页 |
2.5 NS-3仿真平台介绍 | 第29-31页 |
2.5.1 NS-3介绍 | 第29-31页 |
2.5.2 NS-3中的MPTCP模块 | 第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MP-CDG拥塞控制算法 | 第33-43页 |
3.1 MPTCP拥塞控制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3.2 MP-CDG拥塞控制算法 | 第34-38页 |
3.2.1 算法提出 | 第34-35页 |
3.2.2 MP-CDG算法原理 | 第35-37页 |
3.2.3 MP-CDG流程图 | 第37-38页 |
3.3 仿真及性能测试 | 第38-41页 |
3.3.1 仿真场景 | 第38页 |
3.3.2 网络参数设置 | 第38页 |
3.3.3 性能评估指标 | 第38-39页 |
3.3.4 MP-CDG算法实现 | 第39-40页 |
3.3.5 MP-CDG性能评估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两级队列-动态评分(DQ-DS)的包调度算法 | 第43-55页 |
4.1 待解决的问题 | 第43-44页 |
4.1.1 乱序到达问题 | 第43-44页 |
4.1.2 缓存阻塞问题 | 第44页 |
4.2 两级队列-动态评分(DQ-DS)的包调度算法 | 第44-50页 |
4.2.1 基本描述 | 第44-45页 |
4.2.2 算法思路与原理 | 第45-47页 |
4.2.3 DQ-DS算法详细描述 | 第47-50页 |
4.3 仿真及性能测试 | 第50-54页 |
4.3.1 仿真场景 | 第50页 |
4.3.2 网络参数设置 | 第50-51页 |
4.3.3 性能评估指标 | 第51页 |
4.3.4 DQ-DS算法实现 | 第51-52页 |
4.3.5 DQ-DS算法性能评估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基于MPTCP协议的安全传输框架研究 | 第55-63页 |
5.1 互联网数据传输的安全隐患 | 第55页 |
5.2 基于MPTCP协议的安全传输框架 | 第55-58页 |
5.3 MPTCP协议在终端内核的实现 | 第58页 |
5.3.1 安卓手机内核实现MPTCP协议 | 第58页 |
5.3.2 Linux内核实现MPTCP协议 | 第58页 |
5.4 仿真及性能测试 | 第58-61页 |
5.4.1 仿真场景 | 第58-59页 |
5.4.2 网络参数设置 | 第59页 |
5.4.3 框架实现 | 第59-61页 |
5.4.4 安全性评估 | 第61页 |
5.4.5 性能评估 | 第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总结 | 第63页 |
6.2 下一步工作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