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泰宁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引言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第12-13页
    1.2 相关内容的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1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第13页
        1.2.2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辨析第13-17页
        1.2.3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第17页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第17-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第17-18页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1 创新之处第18-19页
        1.4.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第20-2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0-24页
        2.1.1 自然地理第20-21页
        2.1.2 社会经济第21页
        2.1.3 生态旅游发展概况第21-23页
        2.1.4 研究区范围的界定第23-24页
    2.2 研究方法第24-28页
        2.2.1 外业调查第24-25页
        2.2.2 数据分析第25-28页
3 泰宁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28-34页
    3.1 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28-29页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28页
        3.1.2 PSR 评估模型第28-29页
    3.2 泰宁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评价指标第29-32页
        3.2.1 构造判断矩阵第29-30页
        3.2.2 筛选主要评价指标第30-32页
    3.3 泰宁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第32-34页
        3.3.1 确定标准阈值的原则第32页
        3.3.2 各项指标的标准阈值第32-34页
4 泰宁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分析第34-46页
    4.1 压力指数第34-36页
        4.1.1 交通承载力U_1第34页
        4.1.2 床位接待能力U_2第34-35页
        4.1.3 游船承载力U_3第35页
        4.1.4 竹筏承载力U_4第35页
        4.1.5 游客增长率U_5第35-36页
    4.2 状态指数第36-43页
        4.2.1 噪声污染指数U_6第36页
        4.2.2 水体水质达标率U_7第36-37页
        4.2.3 水体综合污染指数U_8第37-40页
        4.2.4 大气污染指数U_9第40-42页
        4.2.5 居民/游客对景区拥挤度评价U_(10)第42页
        4.2.6 居民/游客对景区满意度评价U_(11)第42-43页
    4.3 响应指数第43-46页
        4.3.1 废物废水处理率U_(12)第43页
        4.3.2 环保投资率U_(13)第43页
        4.3.3 居民/游客环保意识U_(14)第43-46页
5 泰宁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第46-52页
    5.1 压力—状态—响应模糊综合评价第46-50页
        5.1.1 指标值汇总第46页
        5.1.2 确定指标权重及其判断矩阵第46-47页
        5.1.3 构建模糊隶属矩阵第47-48页
        5.1.4 模糊综合评价第48-49页
        5.1.5 评价结果汇总第49-50页
    5.2 泰宁风景名胜区生命周期解析第50-51页
        5.2.1 游客量数据处理第50页
        5.2.2 拐点法求逻辑斯谛K 值第50-51页
        5.2.3 生命周期的逻辑斯谛分析第51页
    5.3 小结第51-52页
6 泰宁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第52-59页
    6.1 定性评价第52-55页
        6.1.1 三大价值评价第52页
        6.1.2 三大效益评价第52-53页
        6.1.3 六大条件评价第53-55页
    6.2 定量评价第55-58页
        6.2.1 模糊聚类分析第55-56页
        6.2.2 模糊综合评价第56-58页
    6.3 小结第58-59页
7 管理对策第59-61页
    7.1 原因分析第59页
    7.2 调控措施第59-61页
8 结论与讨论第61-63页
    8.1 结论第61-62页
    8.2 讨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湖凹陷煤系烃源岩生烃特征研究
下一篇:基于用户目标的护士工作站用户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