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6-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1-18页 |
1.干眼症的发病机制 | 第11页 |
2.干眼症的病因 | 第11-12页 |
3.干眼症的分型 | 第12页 |
4.干眼症的诊断 | 第12-13页 |
4.1 主观症状 | 第12页 |
4.2 客观检查 | 第12-13页 |
4.3 实验室检查 | 第13页 |
5.现代医学对干眼症的研究治疗进展 | 第13-15页 |
6.中医对干眼症的研究治疗进展 | 第15-16页 |
6.1 中医对干眼症的认识 | 第15页 |
6.2 中医对干眼症的治疗进展 | 第15-16页 |
7.干眼症的动物模型研究 | 第16-18页 |
7.1 神经机能障碍模型 | 第16页 |
7.2 泪腺炎症模型 | 第16-17页 |
7.3 性激素调控模型 | 第17页 |
7.4 神经调控模型 | 第17页 |
7.5 蒸发过强型模型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18-21页 |
1.实验材料 | 第18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18页 |
1.3 实验器材 | 第18页 |
2.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2.1 动物分组 | 第18页 |
2.2 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 第18-19页 |
2.3 检查方法 | 第19页 |
2.4 治疗方法 | 第19页 |
2.5 标本采集 | 第19-20页 |
3.统计学处理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1-26页 |
1.正常兔Schirmer1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和虎红染色检查 | 第21页 |
2.动物造模4周后空白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对比 | 第21-22页 |
3.动物造模8周后干眼组与治疗组之间的对比 | 第22-23页 |
4.角膜形态学的对比 | 第23-25页 |
5.整体形态学的对比 | 第25-2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26-32页 |
1.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26-27页 |
2.观察指标的选择 | 第27-29页 |
2.1 干眼症的主观症状 | 第27页 |
2.2 干眼症的客观检查 | 第27-29页 |
3.针刺处方的依据 | 第29-31页 |
4.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31-3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