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演变和发展 | 第10-11页 |
·地震的危害 | 第10页 |
·传统抗震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 第10-11页 |
·基础隔震结构概述 | 第11-14页 |
·隔震的概念 | 第11-12页 |
·结构隔震的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结构隔震的特点 | 第13页 |
·结构隔震的分类 | 第13-14页 |
·国内外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14-16页 |
·国外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14-15页 |
·国内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第15-16页 |
·国内外的隔震规范 | 第16-17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隔震结构设计计算的研究和改进建议 | 第20-42页 |
·引言 | 第20页 |
·竖向地震作用在PKPM软件中取值的讨论 | 第20-22页 |
·隔震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规范取值 | 第20-21页 |
·荷载组合时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的讨论 | 第21-22页 |
·隔震结构受力计算时附加弯矩偏心距的取值 | 第22-25页 |
·实际工程应用中附加偏心距取值存在的的问题 | 第22-23页 |
·本文建议偏心距的取值方法 | 第23-24页 |
·几点讨论 | 第24-25页 |
·基础隔震设计地震波的选择 | 第25-32页 |
·国内外规范地震动选取的比较 | 第25-26页 |
·工程应用中地震波选择的方法 | 第26-28页 |
·地震波选用问题的讨论 | 第28-30页 |
·隔震结构地震波的选用 | 第30-31页 |
·隔震结构时程分析计算结果的讨论 | 第31-32页 |
·基础隔震设计对结构偏心扭转的限制 | 第32-36页 |
·基础隔震结构偏心扭转的研究概况 | 第32-34页 |
·基础隔震设计对结构偏心扭转限制的讨论 | 第34-36页 |
·隔震结构地下室设计的讨论 | 第36-38页 |
·9度区隔震结构剪力墙连续性的讨论 | 第38-40页 |
·剪力墙在隔震结构中不能竖向连续布置 | 第38-39页 |
·隔震结构剪力墙不连续的处理方法讨论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隔震建筑的部分细部构造研究 | 第42-60页 |
·引言 | 第42页 |
·基础隔震结构中电梯井的布置 | 第42-43页 |
·基础隔震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的讨论 | 第43-55页 |
·温度和收缩作用下的结构内力 | 第44-48页 |
·基础隔震结构伸缩缝间距加大的原理 | 第48-50页 |
·基础隔震结构伸缩缝间距的讨论 | 第50-55页 |
·隔震层标高不同的处理方法 | 第55-57页 |
·剪力墙隔震支座间距的限制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隔震结构设计的性能目标的研究 | 第60-76页 |
·引言 | 第60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60-62页 |
·基于性能抗震理论的提出 | 第60-61页 |
·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实现方法 | 第61-62页 |
·隔震结构基于性能的设计思想 | 第62页 |
·国内外规范性能水准和设防目标的比较 | 第62-68页 |
·建筑性能水准的比较 | 第63-64页 |
·地震作用水准的确定 | 第64-65页 |
·抗震设防目标 | 第65-68页 |
·基础隔震结构的建议性能水准和设防目标 | 第68-70页 |
·基础隔震结构性能水准的建议划分 | 第68-69页 |
·基础隔震结构性能目标的建议划分 | 第69-70页 |
·基础隔震结构性能设防目标的建议量化值 | 第70-75页 |
·层间位移角指标 | 第71-73页 |
·结构楼层加速度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隔震设计征求意见稿的讨论 | 第76-80页 |
·隔震房屋的适用范围扩大 | 第76-77页 |
·水平向减震系数的相关规定 | 第77-78页 |
·隔震设计的条文更加明确、合理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建议及留待解决的问题 | 第80-83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建议及留待解决的问题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附录B 推荐用于I、II、III、IV类场地的 隔震结构的设计地震动 | 第90页 |